茅台多设副总违背国企薪酬改革的要义

21.07.2015  12:14

贵州茅台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新增5位副总经理,至此其副总经理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1位,遥遥领先同行企业。在新增5名副总经理人员后,贵州茅台的高管(包括董监高)总数达到28人,其中高级管理层成员达到14人(包括11位副总经理),平均年薪144万列上市酒企之首。(7月20日《证券日报》)

央企高管薪酬直降七成,最高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国企薪酬改革之初,类似的媒体报道曾经让公众对于国企高管降薪充满期待。事实上,金融、石油等领域的国企高管确实有所降薪;可与此同时,像贵州茅台这样逆势涨薪的也绝非个案。面对媒体质疑,贵州茅台表示“公司也要进行国企高管薪酬改革,2015年高管的薪酬一定会减少。”可是,为什么2014年的薪酬不执行,非要等到2015年呢?2014年高管薪酬大涨,并且批量提拔副总,难道恰是为了将来进行高管降薪“夯实”存量?

今年将高管薪酬大涨80%,明年哪怕再降个10%,表面上虽然践行了薪酬改革,实质上的高管薪酬相比过往却不降反升;同样,多设一些副总,不仅照顾了相关个体利益,群体性的“高管薪酬”存量也会因此提高,将来即便降薪也会影响更小。国企薪酬改革因此被“巧妙”地虚置。

也许有人会说,茅台属于竞争性行业,本就不应该一刀切地降薪。这话的确不假,可问题是,茅台高管又有多少完全是市场化聘用的呢?若是政府官员却拿着华尔街的高薪,若是职业经理人却享受着体制内的一切,难道不奇怪吗?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央企老总属于国家雇员,应该“原则上以较高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薪酬为基本参照,加上体现经营业绩和风险报酬的激励性报酬”。那么,贵州茅台的高管高薪,到底参照了谁?

有网友善意提醒,“许多央企老总都减薪了,希望茅台也能跟上步伐,不要搞特殊。”其实在金钱利益面前,这样的“劝谏”未免迂腐;关键是,茅台的做法会否有更多企业借鉴?国企设11位副总会否迅速成为某种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