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山范仲淹后裔:清白做人讲诚信 帮助村民致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在成都石板滩有个范氏宗亲祠堂,该祠堂是范仲淹的后人修建的。
范氏后裔历11代子孙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1741年,大清实施“湖广填四川”人口迁移计划,范仲淹第21代子孙范钦若率5子由广东长乐县(现五华县)迁移到四川当时的华阳县石板滩巫家桥立业。距今近300年,历11代子孙。
范钦若在石板滩安家立业后,子孙又分别扩散到了新都、金堂、彭山、成华、青白江,以及龙泉驿洛带、西河、黄土、洪安、十陵等地,尤以龙泉驿的居多。
石板滩作为范家先祖在四川的发迹之地,范家后人每年都会在石板滩老屋范家祠堂举行祭祖大典。
讲诚信,尊祖训讲孝义
范氏宗亲委员会会长范成贵,现年64岁,家住新都区石板滩光辉村11组。他对自己的家庭要求极严,除了尊崇祖训,讲孝义外,他对自己的子孙说:“做人讲诚信,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他是方圆数十里第一个下海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在石板滩、龙泉驿的义和乡办起了酒厂、面粉厂,随后又兴办了砖厂、塑料厂,最兴旺时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近200人,年产值上千万元,被当地政府评为先进。数十年来,他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跟他言传身教的诚信二字相关。他说:“如果我不讲诚信,就不会有人跟我做生意,也不会有人跟着我干。如果坑蒙拐骗,既会让我的先祖蒙羞,也会让我的家庭不得安宁。缺德的事,我不会干。”
有了钱后,他还在当地大兴慈善事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裁缝40年,当个大善人
范乃盛是范氏宗亲委员会秘书长,现年65岁,家住十陵街道太平村8组。
民国初年,石板滩的范家家大业大,枝繁叶茂,置下的土地有300余亩,但家再大,子孙也会分家,范乃盛爷爷这一辈便远到十陵置办房产土地,随后一家迁移到了十陵。再后来,他们6兄弟诞生在了这里。
范乃盛15岁的时候跟成华区的一位师傅学裁缝,这一学,裁缝手艺便跟了他40年,他是十陵街上有名的范裁缝。他说他看一个人的身形高矮,便知要用多少布。他说他一生不知给多少人裁了衣服,从没跟人多要一尺布。很多人都爱找他做衣裳,并亲切地称呼他为“范裁缝”。
那个年代,因为物资匮乏,人们的收入也不多,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找裁缝做一身新衣裳求喜庆。而找范裁缝做衣裳的更是络绎不绝。人们要做新衣裳了,都喜欢问他扯多少尺布,要什么颜色的布料,范乃盛总是含笑回答。衣服做好了,总有付不起手工钱的困难户,要么欠,要么拖,范乃盛总会给予减免,或者干脆不收。每年他会免费给困难户做上百件新衣裳,村民们又都说他是大善人。
帮助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范乃柏,现年78岁,排行老二;范乃青,现年72岁,排行老四。他们都是踏实做事,致富兴家的人。
范乃柏当过十陵乡的生产队长,大队长,乡采购员,1977年至1996年曾任十陵二砖厂厂长,现是村议事会代表。除了继承范家传下来的家规家训,他对子孙的教育是:“水有源,树有根;子不教,父之过;少不欺,老不哄;百善孝为先,出门做善人。”他现年岁虽高,但仍喜欢参加公益活动,比如他自购摄像机,为族人、村民的红白喜事、祭祖扫墓等免费摄像,让儿子做成光盘,免费赠送。在家族中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
为了尊崇家训家规,范乃青和他的管理团队从没有把自己当老板一样看待,他吃住在砖厂,跟工人们打成一片,工人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立即解决。为解决工人们的后顾之忧,他给800名工人分别购买了社保、医保,还给每人购买了3份意外险。范乃青和他的团队还帮助当地村民共同发家致富,给他们免费提供页岩砖修房子,提供资金修道路,给困难户、残疾人捐钱捐物,组织医院的医生免费给村民看病。
就这样,范家兄弟怀揣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实践了先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 文/曾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