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陈绍堂:血洒黄河之滨的抗日名将

03.09.2014  02:34

邻水城郊灵宝山,石壁上关于陈绍堂的石刻,是其留存家乡的唯一纪念。

四川新闻网广安9月2日讯(吕清辉 记者 邓成满 摄影报道)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民政部发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该名录中广安邻水人陈绍堂赫然在列。

川东北一隅的邻水县城南镇灵宝山,两水潆洄,山崖耸峙,人文景观遗物尤丰。现存石刻遗址及宋代前后三座石桥,十一幅古人题刻,其中楷书石刻“还我山河”几个字非常醒目,似乎在默默讲诉抗日英雄陈绍堂的故事。

不畏强暴 铁汉子毅然从戎

9月2日,邻水县史志办主任丁禹强通过查询资料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陈绍堂,生于1897年,邻水县王家乡鼎子寨(今王家镇白鹤村)人。其早年,陈绍堂家境贫寒,流落街头,其生性耿直,从不畏强欺弱,故得到王家乡绅“九老爷”赏识,遂赠与枪支以助闯荡。有了枪,他邀约了两三个穷兄弟于邻水、大竹、垫江三县交界区域劫富商、抢土豪,再购枪支武装自己。因忧于当时的所处区域武装派别复杂,居中较难生存,更想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决定带上愿随的兄弟投身到了李家钰部,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时值四川军阀混战时期,陈绍堂随李家钰历次征战,作战勇猛顽强、身先士卒,且指挥独特有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25年7月15日,陈绍堂担任四川省夹江县驻防团长兼夹江县知事,因邓锡侯参与刘湘倒杨(杨森),令所属四川陆军第一师(李家钰师长)加入战斗。8月13日,陈绍堂集结部属随其转战荣昌、内江、仁寿、成都。同年参与争夺防区之战,李家钰因此占有了遂宁、安岳、乐至、潼南等县。1927年,四川陆军第一师得邓锡侯鼎力相助,易帜“四川边防军”,李家钰自任总司令,并脱离邓锡侯的28军。陈绍堂又随之参与了李部和刘湘、刘文辉,甚至和邓锡侯之间的军阀混战。1931年四川边防军改番号为47军,陈绍堂升任第104师第三旅少将旅长,同年,蒋介石将47军缩编为新编第6师,陈绍堂任该师独立旅旅长。1932年,爆发“二刘”(刘湘、刘文辉)之战,陈绍堂亦卷入其中,随李家钰攻入刘文辉防区,生擒刘文辉,弑杀石肇武。同年,在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区域,他也参与了李部和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的战斗。1934年,陈绍堂任边防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在仪陇攻防战期间被红军包围,损失惨重,险被全歼。1935年陈绍堂复任四川边防军104师第三旅旅长。驻防四川清溪县(今汉源县)大树堡,期间他带领官兵为当地群众修筑了一条用于灌溉农田的水渠,被称之为“兵工堰”。7月,进入军官训练团接受军政训练。1936年2月27日,被正式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殊死抗战 邻水名将血洒黄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四川军队奉令出川抗战,陈绍堂被编为第七战区第二十二集团军第47军第104师第310旅,任旅长,军长李家钰,副军长罗泽洲。1937年9月,李家钰率41军、45军从西昌出发,北上西安,陈绍堂所在的47军随即启程开赴山西。从西昌徒步行军几千里抵达陕西宝鸡换乘火车,直驶西安。未得休整,也无任何补充即受命匆匆赶往山西潞城、黎城、长子、长治一带与日军多次交战。正是在这段时间,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将军途经该部,受李家钰所邀讲课。陈绍堂亲自带领所属十数名军官和该部其它军官一起得刘伯承讲授抗日游击战术(后又多次被派往八路军游击训练班学习),对其开展抗日游击战获益匪浅。

1938年1月,陈绍堂亲率310旅所属619团(团长彭仕复)、620团(团长吴长林)由长治北上,骑跨石太铁路(河北石家庄至山西太原),分兵于太原以东的罗家庄、寿阳附近、平定以西之落摩寺,并在此范围的大部分区域甚至更南面的广大区域,运用所学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屡次对所在区域的日军进行袭扰歼灭,给盘踞于太原的日军不但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起到了牵制太原日军,防备其由太原南下长治之作用。不久又开赴晋南的翼城、绛县、夏县、运城、平陆一带协同八路军继续游击日寇。条件十分艰苦的游击战直到所部调至黄河南岸布防才告结束。2月,178师东阳关被日军所困支持不住,陈绍堂奉命率全旅从长治增援,178师未等援军到达就先行败退,日军先头部队侵占东阳关,后续部队一并进攻长治,陈绍堂带领部队据城死守两天两夜,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长治被敌军炸毁,将士与日军逐街逐屋战斗,终因伤亡过大,全旅撤出。1938年,陈绍堂奉命到中条山布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配合下,收复平陆县城以及张村等多处失地,“六六”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多人。

1939年,陈绍堂任104师副师长,兼集团军步兵指挥官,虽孤军在山西作战,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联防,深得朱德和刘伯承的启迪和帮助,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计划。

1940年4月,陈绍堂受命自晋南南渡黄河布防河南渑池以西地区。1941年冬又移防黄河以南小浪底水库东段,期间曾多次组织小股部队北渡黄河“摸夜螺丝”,偷袭日军三蒲中次郎的69旅团,搅得日寇惶恐不安。

1944年4月18日夜,日军在中牟强渡黄河、攻占郑州、进逼洛阳。5月9日,日军两个旅团在渑池得以渡河,导致驻守洛阳一带的军队三面受敌。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见此局面,匆忙先行撤退。群龙失首,军队在一遍混乱中慌忙西撤。5月17日,夜宿翟涯,遇相继撤退于此的刘戡(17军83师师长)、谢辅三(暂4军军长)、张际鹏(14军军长)、胡伯翰(新8军军长),为了各部不再混乱奔逃而有序撤退,在商议方案过程中,李家钰自荐殿后,掩护各部西撤。当时,三十六集团军也就只有47军两个师四个团的兵力(回川接新兵以再组另两个团的人还在四川)。

5月21日,李家钰以178师为前卫,集团军司令部居中,104师殿后阻击追敌,向南撤退。撤退途中,受敌炮火阻碍,于是折转西进。远见高树勋三十九集团军正被日军追击,枪声紧密。李家钰打算继续攀山西行。陈绍堂急忙对张震中说:“我先派两个排将山顶占领后再上去如何?”张震中转而请示李家钰未允:“派一个班”侦察即可。不久,崔英侦察匆匆回报:“山上尽是伪装埋伏的鬼子”,但应变为时已晚。山上的鬼子端枪狂扫,冲下山来,司令部大多官兵相继中弹牺牲。其中有上将总司令李家钰、少将副官长周鼎铭、少将高参兼步兵指挥官陈绍堂、少将参谋处长萧孝泽。

名留青史 家乡人民永怀念

陈绍堂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邻水县政府还为陈绍堂开追悼会,以致悼念。

不仅如此,在邻水县还有一个地方,承载着家乡对他永远的悼念。9月2日,在丁禹强的带领下,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位于邻水县城南镇三合村3组的灵宝山,此处有石刻遗址及宋代前后三座石桥,十一幅古人题刻,两龛造像,其中,在原庙址后上方石壁上,有长4米、宽1.2米的楷书石刻“还我山河”,非常醒目。上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欢迎抗战军人陈绍堂先生便道游此志盛”,下款是“县长张德敷题”。

据丁禹强介绍, 1939年2月,陈绍堂作战负伤到重庆治疗回来邻水,受到邻水人民的热烈欢迎。时任国民政府县长张德敷邀其作前线抗日报告,并携游邻水灵宝山,在灵宝山,陈绍堂甚是感慨:“征战这么些年,之前一直都是打的内战,没有价值,现在为国家、为民族打抗战,收复山河,才是真正有价值!今后定会继续鏖战,誓死赶走小日本,收复大河山!”听闻陈绍堂一席话,张德敷也心潮澎湃,留墨“还我山河”石刻,以做永久留念。

非常惋惜的是,四川新闻网记者多方打听陈绍堂的后人,但均无消息。

现任王家镇书记游永洪曾听当地老人介绍,陈绍堂曾在老家结过婚,但没有子嗣。之后在从军过程中,又结过一次婚,育有一儿一女。

他儿子好像上世纪90年代回来过看望过他们的叔叔(陈绍堂的兄弟),但没待好久就走了,我们也不知道他儿女的名字,好像在新疆定居了,他的叔父去世后就没有联系了。”游永洪也在当地找人多方打听,均没有陈绍堂后人的消息。“其实我们这里的人早就知道我们这里出了一名抗日英雄,家乡人民都很敬仰他。”游永洪说。

前不久我们向县上打了一个报告,准备修建烈士纪念园。”邻水民政局优抚安置股股长曾善明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县上目前非常重视,正在积极想办法,届时,将把邻水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的烈士相关资料收集建馆,以供世人瞻仰缅怀。曾善明还说,他们已经知道陈绍堂进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单,“这是我们邻水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