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勇:我与川报的故事

21.08.2022  10:45

  中新网四新闻8月20日电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作为生于大巴山长于大巴山的文学爱好者,在那方贫瘠的土地上,从小便如饥似渴的阅读着我所能找到的一切带文字的纸片,于是,作为党报的川报便很早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也成了我最初的精神食粮。

  但我与川报真正结下不解之缘还是缘于巴中将帅碑林建设。那是1992年,那时我还是在巴中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名毛头小子,业余时间正和当时还在县人大担任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张崇鱼老先生一道,倡导并修建了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作为将帅碑林的建设参与者,接待了专程前来采访的四川日报高级记者、资深编辑伍松乔老师一行,并给他们提供了资料。

  与松乔老师真是一见如故,后来成了莫逆之交。当他得知我在当地还是一名小有名气作家时,疑惑的问“怎么不给川报投投稿?”我只有不好意思的说了实话“投了几次都石沉大海”。伍老师语重心长对我说:“你能在全国这么多报刊发表了作品,说明不是文笔的问题,关键是稿子不对路,你要读、要研究川报栏目”。

  从那以后,我便认真读川报、研究川报,说实话过去看川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书看皮(书皮),看报看题(标题)罢了。现在开始认真读报后,也再次萌生了向川报投稿的想法,也不时通过邮局向报社寄送稿件。

  功夫不负苦心人。1993年4月、6月我撰写的长篇通讯《巴中又添巴山红》《中国公寓求变“巴山背二哥”》在川报发表了,副刊也陆续发了我的杂文《话说斗地主》《话说打麻将》。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便有《一个人与十万红军的英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石窟群星耀巴山》等各类稿件陆续在川报亮相。从那以后,给川报写稿、阅读川报成了我那青葱岁月最“扎劲”的事情。

  春秋代序,岁月峥嵘。如今,阅读川报已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从未间断,已融入血脉,成为习惯,也见证了川报的茁壮成长和发展壮大。

  几十年来,我已把川报作为老师、作为挚友,去学习、去领悟、去寻找答案,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政策水平、情趣爱好、文化品位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

  我喜欢川报,不仅是因为我是川报的写作者,更是因为他的“才情”“品位”:一是政治立场坚定,有鲜明的办报宗旨。始终坚持把“政治家办报”放在第一位。在70年的时间长河中,从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再到生机勃勃的复兴新时代,川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四川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有深度、报道有态度、文字有力度,纸页间流淌的不仅是一个媒体的成长录,更是一部四川发展的行进史。二是栏目众多,内容丰富,五光十色,应有尽有,犹如百花园,甚似“文化宫”。在编辑上除突出“高、深、精、广”等特色外,还始终坚持不因人取文,不以人废言,给广大读者一席之地,让读者参与办报,形成一种生动活波、百花争艳的局面。三是砥砺奋进,成效卓著。70年来,川报作为四川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推动者,一路风雨兼程,以宏大的叙事能力反映着巴蜀儿女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和生动故事,也以细腻的笔触为社会万象做着温暖或批判的注脚。先后推出广汉向阳公社改革等典型,大力弘扬巴中经验、东汽精神等经验(精神),重磅抒写新时期四川转型发展、振兴崛起的宏伟实践。期间,挖掘的时代楷模、树立的英雄人物如群星璀璨;回应的民生关切、聚焦的社会热点无不在为时代立传。可以说:从这里,听到党的声音;从这里,看到人民的所思所盼;从这里,感受时代的脉动;从这里,汲取前行的力量;从这里,让我读懂了四川。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三十年来,我也从大巴山的小县城到了省级机关工作,但无论工作岗位怎么变化,川报却始终是我的“案头书”,每日必读,时时参阅。与川报的缘也越来越深了。不同的岗位的经历,也让我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对他进行审视。于是,对他的认识也更加深了。

  作为政治引领的坚强阵地,他全力传递了党的声音。70年来,川报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全国全省大局,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亮点,在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敢亮剑,在讲好四川故事上用真情,成为四川人民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精神,细致掌握省委核心工作内容的重要窗口,展示四川人民风采,传播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作为理论交流的重要平台,他尽力推动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70年来,川报作为全省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刊载大量理论文章,与时俱进做好了党的重大理论的宣传阐释,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作为工作交流的重要媒介,他有力助推全省工作高质量发展。70年来,川报以服务四川改革发展为己任,深谋发展大计,远虑未来趋势,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广泛宣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夺取全面小康,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等工作实践经验做法,多角度展示四川辉煌发展历程,广泛宣传报道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贡献,鼓舞了人心和士气。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他竭力传承了巴蜀文化巴蜀文明。70年来,川报深入挖掘四川艺术资源,刊登了大量反映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文化、富含巴蜀元素的文艺精品力作,吸引广大文艺人才生产创作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极大提升了巴蜀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进入新时代,川报更是坚守人民立场,守正创新、弘扬正道,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架好文艺作品和受众的桥梁,推出大量文艺精品力作,引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四川故事、传递四川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助添精神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润的文化滋养和精神食粮。

  如今,我已在省总工会工作15个年头了,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无论是时空距离还是工作需要,与川报的接触都比以前更多了。由于川报的重大影响力,如今,川报已成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窗口,成为引领全省广大职工建功新时代的主载体……

  七十年风雨,七十年芳华。翻过一座高山,又是一片平畴。跨过一个艰难历程,又是一片万紫千红。祝愿川报越办越好,期待川报用更新、更专、更深、更细的笔触,书写新时代川报事业辉煌壮丽的新篇章!

  苗勇,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员。著有《山韵》《山民》《散落的文字》《小曲乱弹》《星星点点》《丰碑》《生命芦山》《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晏阳初》等文学作品16部。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梁斌长篇小说奖、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参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等省以上文学大奖12次。(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