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前市委书记: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环境
本刊记者 吴明华
“他打破异地为官的官场惯例,在家乡苏州主政5年;他在高学历官员中独树一帜,其大专学历曾成为热议的话题;他受命于金融危机的危急时刻,矢志把苏州当作自己最后的归宿。”对于刚刚卸任的苏州前市委书记蒋宏坤,有媒体这样总结道。
“绝不做混日子的昏官,绝不做怕担责任的‘太平官’,绝不搞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我有个心愿把这里作为我工作历程的最后归宿,来了以后不想再东张西望。”5年前,蒋宏坤在就任苏州市委书记时,几句简短而直接的演说,至今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这5年,被认为是苏州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蒋宏坤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接一个地推出“大手笔”。在他的主政下,习惯于领跑全国的苏州一改往日“明星”气质,似乎更加专注于修炼“内功”。
低调平实、绝不当“太平官”的蒋宏坤,5年来究竟给苏州带来了什么?
挑战
作为“苏南模式”的诞生地,苏州一直是其他地方学习的样板。但2008年金融危机,让苏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9年,苏州“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进出口突然急转直下,最大跌幅超过50%,苏州被“惊了一身冷汗”。“苏州经济模式:增长的尽头?”,外界用这样疑虑的口气表达了担忧。苏州已经站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这年8月,蒋宏坤在离开8年后,重回苏州出任“一把手”。张家港出生的蒋宏坤,曾在家乡工作长达28年,亲历了“张家港精神”的诞生与发展。这次回到家乡主政,打破了“异地为官”的传统,引起一些苏州人的担忧。面对质疑,蒋宏坤在履新第一天即表明“三个绝不”的决心。
但蒋宏坤面临的挑战,却是空前的。蒋宏坤要面对的,是苏州何去何从的问题。
金融危机让苏州外向型经济受挫颇深。苏州多数制造企业为“三来一补”委托加工,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76%。这些企业处在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原本就饱受低利润煎熬,危机中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苏州服务业占比偏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只有45%,而上海、深圳均超过55%。苏州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蒋宏坤“三把火”还未烧起,争议就随之而来了。
外界首先对蒋宏坤的“低学历”充满了兴趣。至今,蒋宏坤的学历一栏仍是“大专”,相比官员们普遍的“高学历”,蒋宏坤显得颇为另类。对此有些人表示赞赏,有些人则对其能力产生质疑。
随后,蒋宏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回应说,他也注意到了网络上的这些声音,自己年轻时代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后来他到苏州大学读完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
“网民觉得我学历低也是正常,但我要填研究生学历也可以,我没有必要沽名钓誉,我们实实在在,该什么就是什么。”蒋宏坤的回应符合其一贯低调实在的风格,“不管他们怎么炒作我,我有自己的价值观,我有自己的看法和任务。我有信心,学历跟我的工作不画等号,我用工作来证明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闯劲”
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新市委书记并没有让这座城市等太久。
在第一次市委扩大会议上,蒋宏坤就提出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这一新的战略定位后来被提炼成“三区三城”。
“金融危机后,过去的老路已走到顶点,下一步要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只有转型升级‘华山一条道’。我们理解,这实际上是金融危机带给苏州的第三波重大发展机遇。”蒋宏坤说。
“我算了一笔账,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当中,苏州每年平均投入了十万亩土地,每年新增35万劳动力,才换来了这十年平均每年GDP增长14.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6%。”在蒋宏坤看来,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就势在必行。
在一次座谈会上,蒋宏坤向苏州的干部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哪里?所在辖区的优势在哪里?这一系列的追问,逼迫苏州干部开始寻找答案。
破局首先从政策层面展开。2009年11月,苏州出台《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30条,分“优化城区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级调控能力”等六个部分,以图改变中心城市产业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经济首位度较低的现状。
这“30条”被认为挠到了苏州城市做大做强的“痒处”。“苏州的转型路径概括起来是‘三个新’:建设具有国际化功能和品质的‘新城市’,引进有世界眼光、掌握核心技术的‘新人才’,发展前沿尖端的‘新产业’,这些都是国际化的应有之义。”蒋宏坤说。
从2010年起,苏州市明确重点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产业转型之路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就全力以赴。从2009年到2012年,苏州拿到的国家级示范名号,有“国家级创新城市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旅游标准示范城市”、“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等。每一项示范的后面,都意味着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
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之下,苏州新兴产业以一种令人惊讶的速度不断攀升。“苏州必须抢抓第三轮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蒋宏坤说。
苏州人没有想到,在时隔多年之后蒋宏坤仍然保持着如此的“闯劲”,“这就是典型的‘张家港精神’,绝不是坐等时机,一定是主动出击,全力创新。”
大格局
“转型升级也包括了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今后城市与城市之间,不是简单比规模,而是要比特色、比品质、比宜居与和谐水平。因此,城市发展不能再盲目求大,要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宜居质量。”上任不久,蒋宏坤就启动了“大手笔”的城市改造。
2010年,苏州市拿出了230亿元的“家底”,实施了南环、虎丘、桃花坞三大危旧房改造工程,而这相当于2011年苏州财政预算的总支出。
城市改造除了资金,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就是拆迁。在各地城市建设普遍遭遇“拆迁难”的背景下,为了缓解矛盾,蒋宏坤甚至走进当地电视台,亲自与拆迁居民面对面沟通,直面“天下第一难”。
随着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与加剧,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等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的“短板”。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对苏州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2012年9月,苏州市宣布撤销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将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的吴江市撤县改区,成为苏州辖下第六区。
调整后的苏州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718平方公里,一跃扩大至2910平方公里,直接接壤上海和浙江,面积几乎达到无锡、常州两市城区面积之和。2011年苏州市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37.9%,为苏南各市最低。区划调整后,新市区大部分的经济社会指标占全市的比重都超过50%。
借行政区划调整之机,苏州彻底告别“小城”时代。从确立苏州发展“新定位”,到城市大改造和大“变身”,苏州正显现出一个国际化城市的大格局。
筑好了城市这座“巢”,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引凤”。在蒋宏坤看来,苏州要引的不是传统的企业和项目,而是人才,“苏州现在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迫切需要人才”。
“要素升级,尤其是以技能升级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短缺的商品和机器装备,而是特指稀缺的关键技术和技术人员。”蒋宏坤认为,以人才率先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苏州亟需求解的难题。
2010年,苏州市推出“姑苏人才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30亿元,引进、培育1000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00名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同时建成20个重大科技平台、80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
“我们曾经进行专题研究,如何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比较优势趋于弱化的长三角区域,集聚更多的人才。”在蒋宏坤看来,人才引进的方法要创新,摆脱给票子、给房子的共性思维,要有”独门秘籍”。
苏州搭建了一套为人才创业提供全程帮助的资金扶持体系,从创业初期的种子基金,到孵化期的创投资金,再到成长期的产业资金。苏州市又先后制定了3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
“实际上,苏州招揽人才的力度远胜于招商引资,苏州的人才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领跑。”蒋宏坤在苏州布局构建一个独特的人才发展体系,以实现人才纷至沓来的战略目标。
“绿色决心”
“人人都知道,苏州现在是科技创新明星城市和全球制造业重镇,但我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能忘记,苏州历史上曾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蒋宏坤认为,“鱼米之乡”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不能丢了“鱼米之乡”这块祖传的金字招牌。
“当前,苏州人口压力、资源瓶颈、环境约束矛盾愈发突出,苏州的耕地、水面、园艺等土地面积急剧锐减,农业发展的载体不断告急,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在苏州相关的政府文件中,蒋宏坤用如此警醒的表述,昭示了以“更严厉的举措”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决心。
“宁可少上项目,也要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宁可在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把有限的资金保证用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使水平更高。”蒋宏坤说。
2013年,苏州市推出总投资预计超2000亿元的“十大工程”,内容涵盖了资源保护、水质提升、大气清洁、湿地建设、垃圾无害化等。当年完成总投资252亿元,并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2014年,苏州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537亿元,其中五成以上资金用于环境质量改善。
其中,最大手笔的是“四个百万亩”工程,即:百万亩优质粮油工程、百万亩高效园艺工程、百万亩特种水产工程、百万亩生态林地工程。蒋宏坤形容此举是痛下“绿色决定”。
“过去看农业,注重的是生产功能,要确保粮食安全。今天站在城乡一体化角度看苏州的农业,生态功能更加应该得到重视。”在蒋宏坤看来,“四个百万亩”是苏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战略资源,保住万顷良田,生态家园才有保障。
“保护‘四个百万亩’是‘大题目’,这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蒋宏坤一再告诫苏州的官员们,要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来重视生态保护,像抓项目、抓招商一样来抓好环境建设。
“苏州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空间,就不能算是人间天堂;如果没有鱼米之乡,就不能称其为苏州。”蒋宏坤期望通过这些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永久展现苏州“鱼米之乡” 的江南风貌。
(原标题:蒋宏坤与苏州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