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土上山 攀枝花西区种出四川最大蓝花楹花海
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山景区蓝花楹花海。
攀枝花市西区庄上村花卉产业园区。
来攀枝花市西区,赏四川最大规模蓝花楹花海。4月22日,攀枝花市首届蓝花楹生态旅游节,在西区西佛山景区盛大启幕,3000亩、上百万株蓝花楹,组成了四川最大面积的浪漫紫色花海。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这片醉人花海所在地,在7年前,却是一片石漠化严重的荒山,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面对石漠化造林这一世界难题,西区创造了“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7年时间,向山上运土约200万立方米,改造工矿废弃场地和石漠化土地近5000亩,植树造林3500多亩,栽种了包括蓝花楹在内的各种植物、花卉、果树200多万株,令人惊叹。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西区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从2003年的0.7%,跃升至2014年的87.4%,到了2015年,达标率更是跃升至95.86%。
曾因环境问题而备受困扰的西区,如今已华丽转身,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迈进。曾经的老工矿基地转型升级,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西区。
千亩花海
百万株蓝花楹浪漫迎客
4月22日上午,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山景区,以“清凉西佛山、相约蓝花楹”为主题的攀枝花市首届蓝花楹生态旅游节隆重开幕。在简洁而不失大气的开幕式后,上千名游客迫不及待地向景区右侧走去。吸引大家的,正是这次旅游节的主角——蓝花楹。
时下,景区内,漫山遍野的蓝花楹已到盛花期。漫步林间小道,近处是一朵朵、一簇簇的紫色花儿,而远望去,则是一大片紫色花海。置身其中,清香扑鼻,令人沉醉。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目前,景区内一共种植了约3000亩、上百万株蓝花楹,是四川最大规模的蓝花楹集中种植区,并且其规模还在逐年增加。
“五一小长假,蓝花楹仍处于盛花期,欢迎各地游客前来西区赏花。”这名负责人说,本届旅游节将持续至6月初,景区幽静、空气清新,特别适合休闲、养生。在景区内,除了能观赏到蓝花楹、三角梅等花卉外,还可以采摘水果。景区有游泳池,以及水上冲浪项目,游客可玩水消暑,还可到西佛寺祈福。除了水上乐园,其他游览项目均为免费。
背土上山
7年时间荒山变青山
事实上,这3000亩蓝花楹花海,来之不易。西佛山景区地处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山体坡度较大,岩体裸露普遍,植被单一、生态脆弱。
攀枝花市西区环保局副局长徐琰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地群众在此开采石灰石、毛石等石料,后来,又建起了小土焦、小洗选、小冶炼等企业,带来大量污染。从2005年起,该片区的污染企业和非法堆场被逐步取缔,但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
2009年,西区区委、区政府对该片区的石漠化宣战,将污染治理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将西佛山打造成生态修复示范区和综合旅游景区。
但是,石漠化又被称为“地球癌症”,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要让缺土、少水的荒山重披绿色植被,西区面临的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不过,西区研究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十六字秘诀”:“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科学规划、工程治理”。首先,将废弃的工业炉灰运到山上铺设在地表,形成了一定的蓄水能力。接着,从山下运送城市建设弃土上山,堆积土壤。为了解决喀斯特地貌不储水的问题,向地下挖200米掘井,找到水源。
项目负责人陈志福介绍说,运到山上的土,平均覆盖厚度需要2米,部分区域要超过10米,7年来,已经累计完成堆土200多万立方米。而这场针对石漠化的战斗,还将持续至2020年,至少需要1200万立方米的土,载重30吨的货车要跑56万趟。
经过7年攻坚,如今,西佛山已完成土地修复和初步绿化4000余亩,除了3000亩、上百万株蓝花楹外,还有1000余亩百果园林,种植亚热带、热带水果等品种上百个。去年,景区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产业升级
老工业镇建起花卉基地
西区之变,在距西佛山景区20公里外的格里坪镇庄上村,同样得以体现。
位于金沙江畔的庄上村是个极具民族风情的村子,也是攀枝花市旅游新村示范点,村里,“水田彝族”占了总人口的80%。
李珊珊从小在村子里长大。“以前到处都是冒烟的厂房,空气很差,灰尘也很大,山上光秃秃的。”李珊珊说,但现在,村里修了度假酒店,有了花卉基地,到周末,云南华坪的游客都会过来耍。
李珊珊所说的度假酒店,是太阳沐歌乡村酒店,投资约2亿元,共有300个床位,是攀枝花打造阳光康养产业的接待基地之一。去年冬天,吸引了近百名来自成都等地的“候鸟老人”到此度假、晒太阳。
在酒店附近的丽新花卉园艺产业园内,一排排凤梨和红掌娇艳欲滴。西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林志华介绍说,该花卉产业园占地面积260亩,已建成智能温室6万平方米,是当地最大的花卉产业园,主要生产红掌、竹芋、凤梨等高档盆花。产业园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同步发展,带动村民人均年增加1500元。
生态改善
离开的居民搬了回来
4月22日中午,西区席草坪,居民吴珍正在照看她的冷饮小店。1997年,吴珍从南充来到攀枝花打工,住在席草坪,因当年这里的严重污染,她选择了搬家,离开了西区。
因为席草坪片区一度有多家企业聚集,一些企业破产后,土地被出租给私人兴办洗煤、渣选等企业和堆场,造成了大量的扬尘和噪声污染。
2013年初,西区对该片区15家企业进行了关闭,取缔了14个堆场。同时,将原来遗留的厂房和设施全部拆除,进行了生态修复,还在原地打造了集运动休闲、水上游乐等为一体的“苏铁福镇”水上乐园,吸引了不少游客。
“现在环境大变样,交通方便,还很安静,住起安逸。”2015年,吴珍将在攀枝花市区的房子出租,又回到了席草坪,做起了小生意。
城市转型
工矿基地变身宜居新区
在不少人的眼中,西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历来有“污染大、灰尘多”的评价。
徐琰告诉记者,本来,西区就是按照“工矿区”的定位建设的,攀枝花的3座火力发电厂,大部分煤矿、煤化工企业,以及主要的水泥厂都集中在西区,有污染重、能耗高的工业企业100多家,结构性环境污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近些年来,西区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徐琰说,西区抓住被列为“全省区域污染防治示范试点区”的契机,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区之力狠抓环保,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三年攻坚和生态区创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区还以环境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将城市转型与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结合,成功探索出具有西区特色的“西佛寺模式”、“金家村模式”、“席草坪模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曾经的老工矿基地,如今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
近三年来,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西区累计投入27.88亿元,完成环境综合整治项目52个,正在整治和启动项目13个,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加快推进化工、电力、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十二五”以来,累计淘汰关停企业60余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94个,并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全区环境空气质量API达标率,由2003年的0.7%提升到2014年的87.4%。到2015年,空气环境质量AQI达标天数347天,达标率95.86%,创历史新高。
张儒溟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