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国度”新加坡

05.11.2013  06:42
      “常年是夏,一雨成秋”,新加坡——这个美丽的“花园城市”,让我在亲眼目睹之前浮想联翩。今年1月,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半月的赴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短期交流项目,和不同学院的十几位同学一起来到了期待已久的新加坡。

      一月的成都还有点清凉,满街都是羽绒服的世界,不过此时的新加坡已经暖意融融了。走出机场大厅,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热带雨林气候为这个“大花园”增添了别样的湿热,比我的家乡“火炉”重庆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到新加坡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地折服,车窗外是整洁的街道,以及被绿色植物簇拥着的公路。传说“花园城市”的由来,就是得益于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的斐然成绩。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在街道或公路两边植树绿化,并非新鲜事情,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看到。不过,能做到像新加坡的街道这样美观雅致,却也难得。此后许多次,我乘坐大巴车飞驰在公路上,竟然没有无聊单调之感,窗外的景色让我饶有兴致。

      新加坡人是聪明的园艺家。热带国家的一大特点就是植物丰富多样,新加坡人凭借这种独特的先天条件,开设了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的植物展馆,更是把城市公路两边的绿化植物搭配得错落有致。

      人行天桥两边也开满了玫红色小花。经常可见植物相拥在公路上方,形成天然的绿色“隧道”,阳光从“隧道”上方的缝隙里一束束斜落下来,散在地上,斑驳可爱。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16平方公里,却是一个十分发达的国家。这个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的国家,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过,每天乘车穿行,却极少遇到堵车的情况。何以如此?是新加坡人很少开车吗?非也!导游解释说,在新加坡够买“拥车证”比买车更难,新加坡政府每月只发放两批“拥车证”供给第一次买车的居民,可谓“僧多粥少”,购买“拥车证”就成了一种竞标活动,大多数时候是价高者得。调控和管理车流量的电子收费站(EPR),以摄像的形式直接获取通行车辆的信息并自动扣费,这就省却了车辆在收费站停留的时间或排长队的现象。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汇集于此,交融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要了解它当下的丰富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感受它的多样化饮食;当然,如果要了解它过去的丰富性,你可以去新加坡的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体分为“历史馆”和“文化馆”两部分。有一天我去参观,博物馆里的投影天幕正反复地播放一段古代新加坡的写实短片;有个区域的展品,竟然是从我国清后期到民国初期的物品。

      无独有偶,南洋大学也有个专门的“华裔馆”,里面收集了大量华裔的真实物品,如家谱、瓷器、老照片等,还记录了不少真人真事。在新加坡,“华人”最早仅指移居海外的“广东人”,后来范围扩大直到今天的“中国人”。一两百年前,广东人或经商或躲避战乱来到马来西亚(新加坡1965年才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他们的下一代接受西式教育,与白人或当地马来人相爱结婚,孕育出第一代混血华裔。在一组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华人家庭成员的变化,从他们白手起家、忍受歧视、承担社会压力,直到在南洋立足、繁荣、发展。今天,华人已经在新加坡的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新加坡河南岸,有一个叫“牛车水”的地方,就是新加坡版的“唐人街”。据说早期来新加坡的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以及客家人等,就在此立足聚居,自1821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古老悠久的华人社会圈。

      在这里,你可听到中国地道的方言,尝到纯正的中国风味食品,买到传统的唐人日用品。几年前,我的同学在遇到一对华裔老年夫妇,当他们得知我同学来自中国时,就激动地用夹杂着英语的生疏汉语说“回去好好建设中国,中国强大了,我们很高兴,也很骄傲”。我同学眼眶湿润,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以为,新加坡是一个“大花园”,这当然不仅指它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也是指它的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在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大花园”中,华人文化是一枝鲜艳灿烂的“大红花”。华人对祖国的崛起寄予了厚望,正因如此,他们在四季如春的新加坡,每年都掐算着祖国过春节的日子,并在那一天在家家户户的门口挂起贴着“福”字的红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