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震区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显著
芦山地震后,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指导和帮助下,四川省在总结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11个专项规划之一,首次单独列入恢复重建规划编制范围。两年过去了,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如何?群众的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又有哪些提高?
地灾防治,不敢有半点懈怠
“如果没有这条沟,去年夏天两场大暴雨后山上流下来的泥浆,肯定会冲到村民家里来。”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村民谈兴康所说的沟,就是黑水堰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去年6月完工后,420米长的排导槽和1000米长的防护堤,构成了沿线村民家门口的一道“生命线”。
石凤村村支书刘泽文在两年前当上了村里的地灾隐患点监测员。他的日常工作是时常上山排查有无裂缝、滚石等地灾隐患,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教村民地质灾害来临时如何逃生,发动他们主动上报任何可疑的地灾线索……虽然只是兼职,但刘泽文不敢有半点懈怠。
宝兴县城文献山与花树山的夹沟内,冷木沟静静地等待着又一年汛期的考验。作为雅安市目前最大的地灾应急综合治理工程,冷木沟不仅可以拦固近50万立方米的物源(形成泥石流的物质)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县城的直接威胁,更能为居住在沟口的群众赢得超过20分钟的安全转移时间。
多级拦挡、固沟护坡、拓宽行洪的治理思路,百年一遇的设计标准,提前10—15分钟对泥石流的发生做出较科学的预报预警……在宝兴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汪宇的眼中,经过治理的冷木沟,已基本实现了“变害为利”的转型。
黑水堰和冷木沟,只是雅安市上百处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雅安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军说,采取应急治理工程、排危除险、避让搬迁等措施进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雅安市实现了治理工程类项目1年完成的工作目标。
防灾减灾,努力让公众搞明白
“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把能力提上去,让公众搞明白。”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局长何勇如此总结防震减灾工作的要点。近两年来,雅安市各大中小学校不断强化学生的应急意识和技能。2014年,全市组织乡镇、中小学校、医院、人口聚居点、企事业单位等开展逃生和应急演练1450次,参加人数8万多人(次)。
4月9日,隆兴中心校西南方向14公里外的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正在抓紧联系落实今年“两卡”发放工作: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工作明白卡。上面分别列有灾害情况、撤离路线、救护单位、监测预报、应急避险撤离等基本信息,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和隐患点监测员的必备 “救命武器”。
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周玉忠告诉记者,“去年夏季,太平镇有位村民,感到后山有石子滑落的迹象,就按照防灾避险明白卡上面的电话反映情况。工作人员马上赶到现场对险情进行评估,疏散附近老百姓,使他们成功避免了后半夜发生的山体滑坡。”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往往需要通过提前预判,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仅芦山县就有400多个隐患点,光靠部门工作人员、地方监测员的力量肯定不够。一张明白卡,将地灾成因、避险注意事项解释清楚,方便群众随时反映地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