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芦山地震救灾经验 云南地震救灾或可借鉴

05.08.2014  11:56

  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5日讯(记者 何雪)据中国地震台网,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极震区预估烈度达VIII度。据云南省地震局,截至8月4日15时,398人在此次地震中遇难,3人失踪,1968人受伤。

  四川省地震局表示,自“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先后经历多次地震并积极展开救援行动,救灾经验丰富。四川积累了怎样的抗震救灾经验呢?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江小林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独家盘点“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经验,“各方救援力量纳入统一指挥体系,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救灾需求,中央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协调保障,即以地方为主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抢险救援

  救援单位“自启动” 分区域交通管制

  江小林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经过对“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科学总结,“4.20”芦山地震的应急救援上主要在四个方面得到加强。首先,同步启动应急预案和紧急调度,应急响应的启动时间缩短。

  其次,相关救援单位按应急预案自启动,江小林向记者介绍:“例如专业救援队伍、医院、部队等有救援任务的相关单位一接到灾情信息,可以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启动救援。

  江小林表示,在交通方面,不仅对高速公路实行免费通行,加速救援车辆通行。还实施分区域交通管制,比如某些区域只允许救护车通行等。

  最后,江小林认为同步抢通震区公众通信和建立应急通信也是芦山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一步,“当时宝兴变成通讯‘孤岛’时,我们第一时间空投卫星电话了解灾情。

  指挥部署

  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物资“点对点”配送

  江小林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署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地方为主的统一指挥体系,并将各方救援力量纳入统一指挥体系。

  江小林表示,我省创新地设立社会工作组织,并采取“省上统一指挥,市里具体安排,县里抓好落实”的方式有效统筹社会救援力量。

  救灾物资配送的管理方式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也得到创新改善。江小林介绍,一是建立第三地转机制,即设立救灾物资统一接收点,在接收点进行二次分发;二是建立“点对点”配送机制,即由县甚至乡镇、村提出需求,落实签收人员,采取省上直接“点对点”配送物资。

  江小林表示,地质灾害防治是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指挥调度的重中之重。地震发生后,及时开展抵制灾害隐患点排查灾害评估工作,对发现的隐患灾害点实施24小时监测,他强调:“必须强化落实安置地区对危险区域的主动避让措施,以免灾民受到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的危害。

  江小林认为,四川省地震局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快速提供指挥决策资讯,同时通过灾害调查,迅速确定震区烈度分布,为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