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地震灾区 因地制宜重建“阳光大道”

15.07.2014  18:42

 

芦山县太平镇正在建设的通组水泥路

农村道路,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许多偏远山区,受种种因素限制,道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颈。

 

“4·20”芦山强烈地震,让不少原本很脆弱的村组道路不同程度受损。路通财源进,记者在芦山地震灾区采访,了解到当地党委、政府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抓好家园重建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条件,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尤其是通村、通组、通户路的建设,让一条条“阳光大道”,成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让广大灾区群众享受灾后重建的成果。

 

3条生态旅游环线路已经启动,把全乡6个村美丽生态区域串为一体,环线周围是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带

 

龙门乡——

 

构建便捷路网 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作为震中,芦山县龙门乡原有道路受损严重。灾后重建,除要重建好美丽家园外,还要重建好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

 

龙门乡乡长陈刚说,该乡所辖6个村42个村民小组。地震,让原有村组道路受损严重,加上灾后重建运输建筑建材,道路更是不堪重负。龙门乡党委、政府针对家居重建和产业重建的新布局、新需求,重新规划、设计通村公路和通组、通户路。进村、入组、入户的道路将与农房建设、新村聚居点建设等配套,目前,各村、组、户道路均为施工便道,新家园重建结束,随即转为入村、入组、入户道路的建设,让完善、畅通的交通惠及乡亲。

 

陈刚告诉记者,根据设计,6个村将新修总里程60公里的通村公路,各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将与通村公路连通,入户水泥路又与组路连通,从而形成便捷、畅通的道路网,除方便百姓出行外,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此,龙门乡有3条生态旅游环线路已经启动,3条总长40多公里生态旅游环线路,把全乡6个村美丽生态区域串为一体,环线周围是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带,如有机猕猴桃、有机茶,人工饲养野猪、梅花鹿等,还有观光农业,田园经济等,形成农旅结合,互助发展格局,以此带动各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王家村王山组竹木资源丰富,过去,受资金所限,通组路只有3米宽,连小车会车都困难。王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全华介绍,目前该村有3条共18公里的通组机耕路加宽工程正在进行,道路将从原3米加宽到4米,新修会车位置26处;同时,王家村石刀背沟组到甘溪头组的14公里生态环线路也已启动,此路贯通,全村农户受益。

 

6个村37个村民小组安排共计85公里的道路建设,实现全镇水泥路全覆盖,全镇受益村民达1.2万多人,助推村民增收致富

 

太平镇——

 

贯通村组道路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

 

芦山县太平镇6个村45个村民小组,大部分村民居住在高寒山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竹木、药材为主。道路交通不畅,树木、药材、农副产品等销售难,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一个主要瓶颈。

 

“4·20”芦山强烈地震给太平镇的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震后,经初步统计,太平镇通村通组公路、机耕道、田间作业道、林区公路120余公里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我们清楚,作为山区,道路成为百姓脱贫致富关键条件之一,更懂得,百姓种出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即便卖出去,也因搬运成本高没钱赚……”太平镇党委书记王东直言,一直以来,制约山区人致富的瓶颈就是道路。灾后重建启动后,该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解决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并达成共识:利用重建机遇,打破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加大路道建设,助推村民增收致富。

 

芦山县太平镇党委、政府在解决好农房重建、产业重建的同时,立足当地实际,结合灾后重建资金分配情况,今年,为群众最急需、受益人口最多的6个村37个村民小组安排共计85公里的道路建设,38条通组路,实现全镇水泥路全覆盖,全镇受益村民达1.2万多人。

 

鸦雀岩组,作为太平镇兴林村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组之一,今年3月率先动工修路,并于4月中旬修通并硬化。截至7月10日,太平镇又有大河村马桑坪、兴林村向阳坪和胜利村高家扁3条通组道路建成并硬化,大河村黑土溪组、春光村高家岗组水泥路正紧锣密鼓施工中。

 

随着一条条“阳光大道”的建成通车,太平镇各村组道路状况将得到改善,从而降低林木和药材外运成本,增加农户经济收入。(雅安日报记者 彭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