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项目如何建 村民最有话语权

22.10.2014  14:01

        编者按

        2014年是我省以民办公助机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第6个年头。6年来,全省累计完成总投资突破165亿元。

        而作为干热河谷地带的攀枝花,小农水建设则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难题。2011年,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决定将中央支持我省的唯一一个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放在攀枝花。从那时起,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累计投入3.84亿元专项资金,在米易、盐边和仁和开展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设,规划面积18.8万亩。按照规划,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水1000多万立方米,节本增效3亿元左右,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如今,3年过去了,这些镶嵌在干热河谷中的“绿洲输血管道”情况怎么样?

米易县龙华村的高效节水灌溉蓄水池。

        “183天没下雨啊,胳膊粗的芒果树,点根火柴都能着。”回忆起2011年初春的干旱情景,米易县草场乡龙华村的村民刘洪国至今仍记忆犹新。

        攀西地区的热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是我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集中区。但是,由于气候干燥且资源型缺水严重,在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上长期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尴尬局面。

        攀枝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忆,2011年,我省将唯一一个小农水重点项目放在攀枝花市时,大家心里都没底:“这在当时,可是全新的农田水利技术形式,项目怎么建、钱该怎么用、建好了怎么管,都无从参照,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3年来,摸着石头过河,“”出了哪些经验?

        项目建设

        民办公助 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事半功倍

        节水灌溉的模式有多种,该如何搭配?

        攀西地区地形复杂、环境各异,哪里适合滴灌、哪里适合微灌,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攀枝花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监督服务和技术指导小组。

        攀枝花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天辉介绍,根据技术指导小组的意见,当地对灌溉方式进行了“混搭”。根据海拔不同,各地在灌溉方式——微灌、滴灌、管灌等的选择上有所侧重。例如,在山区地形自压灌溉区,离调蓄水池高差10米内的,采用管灌;高差10米至15米的,则更适合采用滴灌。

        技术上的难题解决了,可应该如何实施?

        答案是民办公助机制。

        2011年,通过竞争,龙华村获得实施2979亩枇杷微喷灌项目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杨利贵回忆,相关部门拨付了364.17万元,“可钱不够啊。”根据测算,财政投资仅能满足公共水源工程及主管道等建设需求。

        剩下的只有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同意,修建田间管道和微喷套件所需的资金和修建支线管道工程所需的劳力,均采用“谁受益,谁负责”的方式解决。

        为实现投工投劳的全程透明,村里给村民发放了“六卡”,即“项目建设任务明白卡”、“农户投劳筹资明白卡”、“补助发放明白卡”、“项目资产权属明白卡”、“项目交接明白卡”、“项目绩效评价卡”,用来对项目的内容、资金和农户投工投劳情况做记录。

        效果也显而易见。确定了资金来源,细化了分配方式,村民们投工投劳热情极高——原本规划三个月完工的灌溉设施,一个半月即宣告完工。

        事后统计,除投工投劳外,村民自掏腰包178.74万元,接近财政投资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