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悲剧,何以一再重演

04.01.2015  12:44

2015年最初几天,一连串悲伤的消息,竟接踵传来。上海外滩的踩踏、佛山的工厂爆炸、哈尔滨的仓库大火——节日安全之痛,如同梦魇一般,折磨着当事人与见证者。

基于过往经验,一个通常的判断是:节假日,是安全事故高发期! 但即便早有清醒的认知,却无奈那些雷同的灰暗故事,总是在各地一再重演。所以如此,当然有很多成因。比如说,例行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日积月累的风险,终究有爆发的一天;再比如说,日常的秩序训练长期缺失,民众一旦置于密集的空间内,往往会变得无措……

某种意义上,节日伤亡事故,当然是“长期疏忽”被集中放大的后果。而与此同时,所谓“节假日因素”的催化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旦进入节日模式,意味着常态的生产秩序和心理准备被打破,意味着平时的人口分布与角色设定被扰乱。在这种临时性、非正态的语境内,往往潜藏着巨大的隐患。时至今日,整个社会似乎仍然不曾适应,在一般工作日与公共节日之间从容切换。

节日安全事故频发,不仅暴露了公共管理的明显漏洞,亦在另一个层面,提醒我们反思,固有休假模式和节日文化中,存在的可能缺陷!当放松、休憩、欢娱的需求,总是被压缩在几个有限的时间窗口集中释放,其几乎必然会转化为某种不负责任的“放纵”。因为身处节日,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一般民众,似乎都会卸下警惕,乃至变得莫名的懈怠甚至恍惚。而必须厘清的是,这恰是最为脆弱、最易受伤害的状态。

节日模式内的放纵基因,总是在不经意间蚕食着本就不够健全的秩序规范。由此也就难免,悲剧会成为一种周期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