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展身手 百花齐放

30.12.2014  18:26

  
  日前,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落下帷幕。在这项三年才举办一届、代表省内高校最高水平的艺术节赛事上,我校选送作品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同时获“校长杯”2项,15人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并首次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创下历史最佳战绩。

  有人感叹,没想到一所农业大学也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其实,在学校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背景下,校园艺术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

   从零基础到全省一等奖

  “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声音干净、声部平衡,40多名成员献上的合唱《青春舞曲》打动人心,一举摘得合唱类甲组一等奖。

  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胸怀宽阔的黄河母亲,雍容华贵的牡丹仙子,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管乐合奏《华夏随想》用美妙的音符展现了华夏悠久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让一个个生动的古风画面浮现眼前,获得器乐类甲组一等奖。

  这是我校首次在全省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展演类作品一等奖。也许你不会想到,这些创造佳绩的成员们中,90%以上在来校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大学生艺术团为他们插上了翱翔蓝天的翅膀。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悬挂在排练室里的一条横幅。虽然是零基础,但为了能尽快上台,艺术团的成员们卯足了劲,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刻苦训练。

  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是学农理工科的,实验课也多,艺术团的排练常常只能放到晚上9点半以后进行。虽然此时已不适合进行声乐训练了,但队员们仍精神饱满地练到11点。为了吹准一个音,管乐分团的同学嘴吹肿了,磨破了,反而越吹越起劲。为了集合三校区学生的最高水平,成都校区和都江堰校区的同学周末赶来雅安校本部,抓紧训练。每年寒暑假,大学生艺术团的成员们都要提前返校,在老师的带领下继续投入到紧张、艰苦的集训中。

  在带领这群零基础的学生走上艺术道路的过程中,校团委的陈明滟、马保欣、马志远、岳俊岐等老师的辛劳付出令人动容。每一个辛苦排练的夜晚,都有他们倾情相授、耐心指导的身影。每一支动听的歌、动人的曲都夹杂着他们用辛勤汗水谱写的悦耳音符。除此以外,校团委还外聘多名专业老师长期指导,提升艺术水平。乐团指挥南方老师年近八旬,每次到位于三楼的排练室,只能爬一层楼就要歇一下。去阿坝师专比赛时,由于当地海拔高,他气喘得厉害。大家都劝他赶紧休息,但对艺术工作的执着和热爱让他坚持参赛,最终如愿以偿,捧回一等奖。

   结合校情 打造有力量的作品

  四川被誉为舞蹈大省,舞蹈比赛向来竞争激烈。我校原创舞蹈《麦·望》获得舞蹈类甲组二等奖实属不易。取材于我校校史的故事更是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文革期间,以周开达、李实賁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受到错误批判,在遭受批斗时,不顾自己不断遭到的拳打脚踢,仍拼命用身体紧紧护住从非洲带回来的种子,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田野葱葱。

  “太震撼了!”舞蹈《麦·望》的编导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为了创作出能体现学校文化的节目,他听故事、看校史书、参观校史馆,直言“完全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川农大能取得这么多这么好的成绩。”

  长期以来,校团委一直在积极思考探索,用艺术的形式继续将“川农大精神”搬上舞台。他们计划与艺体学院编导专业老师合作,打造原创话剧,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校一张亮眼的名片。学校曾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高校。获得DV类一等奖的微电影作品《上学路》便是取材于农学院学子山村支教的故事。

  “我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山村,在我毕业了以后,能有更多人继续把爱心活动做下去。”《上学路》导演、农学院中药专业大四的何梦竹说,她所在的社会实践团队多年支教甘孜州丹巴县梭坡乡。临近毕业了,她终于有种冲动要把这件事拍成电影。

  那时,何梦竹刚刚加入大学生传媒中心,摄像、后期制作什么都不会,但拍电影的梦想让她学习劲头十足。做好策划方案后,她经常向指导老师田添、张俊贤请教,向摄像部同学学习摄像技术,才终于和团队踏上拍摄之旅。虽然只拍了3、4天,但积累的素材让她和团队连更守夜20多天才做好后期。最终,这段15分钟的片子终于助她圆了电影梦,也让她感到自己在大学里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风景园林学院学生胡瀚也是在一次社会实践中,拍下作品《生于手》,获得本次艺术节摄影作品类甲组二等奖。当地老乡世世代代以做陶器为生。尽管现在他们的生活已不用再依赖陶器,但老人家们仍然舍不得这门手艺,仍坚持手工制作。画面便定格在正制作陶器的一双手上。为了画面更有层次感、更突显意境,胡瀚花了5天时间一点点处理照片,呈现出一双历经岁月的手。大二加入学生摄影协会的胡瀚是个摄影发烧友,出门必带相机。他希望拍出更多有想法、有故事、有内涵的好照片,争取举办个人摄影展。

   人才济济 藏龙卧虎

  在本次艺术节获奖名单上,两个名字格外显眼:食品科学与工程2013级学生周静茹的剪纸组图《春之梦》获美术作品类甲组二等奖,资环学院2012级学生杨露瑶的篆刻作品《至澄印痕》获书法作品类甲组二等奖。这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剪纸达人、篆刻达人,真是卧虎藏龙。

  仅仅是跟着爱好剪纸的姨父剪着玩,周静茹5岁就开始剪纸。从小到大没事儿就剪着玩,现在连齐白石的名画都能通过她的剪刀剪出来。此次获奖的组图《春之梦》也是她玩着剪出来的,总共10张组图花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花、鸟、凤凰、少女的形象在一张张彩纸上栩栩如生,展现出温馨美好的少女之梦。除了剪纸,书法也是周静茹的强项。加入学生书法协会,让她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得到校外书法家的指导也让她收获良多。

  师从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周正元,杨露瑶从大一开始专业学习篆刻。她从小学习书法,从而体会到汉字之美,迷上了篆刻。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她的篆刻已初具水平,作品《拘介之士 水米无交》入选成都市纪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文联和市书法家协会联合出版的《2014“廉洁成都 你我同行”书法纂刻展作品集》。该作品集仅收录篆刻作品60件。目前,她开始尝试创业,连硕士毕业生师兄都慕名前来找她刻纪念章,送给即将分别的同学。

  其实,得奖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启迪智慧、发展个性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点在大学生艺术团团长罗莎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才进校时,来自农村的她非常自卑胆怯,不敢与人沟通。进入演唱分团后,她逐渐开朗起来,也会表达自己了,言谈举止落落大方。“非常感谢艺术团的这段经历,让我更自信、更有气质,更有管理能力。”如今,罗莎莎通过文艺骨干免试,在动物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为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0万元加强学生文化艺术教育,每年推荐10名文艺骨干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让艺术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迎新晚会、校园歌手大赛、微电影大赛、主持人风采大赛等文艺活动已经成为校园的品牌活动,教师个人音乐演唱会、爵士舞专场表演、话剧专场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轮番上演,为学校增添了不少文艺气息。大学生艺术团共建有管乐、民乐、舞蹈、戏剧、演唱等12个艺术类别团体,成为学校文娱活动的活跃分子。学校还从厦门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院校引进音乐和舞蹈专业人才,充实到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队伍中。今年,校艺术联合会的成立为推进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这方成长的沃土上,校园艺术百花齐放将更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作用,为营造更好的大学氛围迈出坚实的步伐。
 


合唱《青春舞曲


管乐合奏《华夏随想


舞蹈《麦·望》


摄影作品《生于手


剪纸组图《春之梦》选


篆刻作品《至澄印痕》选
 
 

关键词: 身手”展身手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