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中国航天梦 默默奉献终不悔——专访我校物理系87级校友、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歌实研究员

25.05.2015  12:59

  唐歌实系我校物理系87级校友,主要从事航天测控科研工作,在多项国家重点航天工程项目中负责高精度的轨道确定方案、软件研制和精度分析工作,同时还负责载人航天工程北京飞行控制中心轨道测控任务的组织指挥工作,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学术和运行管理工作,是航天测控领域专家。有较深学术造诣,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轨道专家组组长、总装备部载人航天技术预先研究专家组专家、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主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总装备部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专业组成员等学术职务。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十余项。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轨道测控负责人,唐歌实提出轨道舱泄压模型、控制效果标定等多项原创性方法应用于轨道确定技术系统,使我国航天器的定轨精度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圆满支撑了我国神舟飞船、天宫飞行器及嫦娥卫星的飞行控制任务。

  在四川师范大学建校69周年之际,唐歌实校友于百忙之中接受了校友会的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歌实校友的世界,一同感受他在航天测控事业的奋斗历程,分享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滴。


唐歌实近照

  记者:唐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四川师范大学校友会的专访。您现在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研究员、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您所从事的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比较神秘,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最让您难忘的事是什么? 

   唐歌实: 简单介绍一下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我工作所在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及深空探测的飞行控制中心,具体说就是在我国的载人航天任务和探月工程任务中,我们负责航天任务的组织指挥、航天器运行轨道的控制、数据处理、应急故障的处置等等。我本人所负责的就是航天器运行轨道的控制工作。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严谨细实的工作,所以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在那看似惊心动魄的发射与飞行控制背后的一丝一毫的细节。比如在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任务执行过程的一些事情能够充分说明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精细活。由于嫦娥一号任务是我国第一次控制卫星飞离地球,奔向其他天体的任务,所以大家都非常谨慎。在经过了两次调相阶段的轨道控制之后,我们通过精密定轨结果,分析出卫星的控制机构中可能存在0.1%左右的偏差,本来设计指标是3%,这点偏差完全可以不用考虑。但是我们考虑到这一点偏差如果在地月转移的控制中不修正掉,有可能与其他误差叠加对最后的绕月轨道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仍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反复把前两次轨道控制的数据仔细分析,制定修正策略,在地月转移控制中将该偏差准确地修正过来,最后的控制精度达到千分之一左右。正是由于这次精准的控制,使得我们首次地月转移飞行非常准确地到达了预定的月球轨道位置。这种在小数点后两三位数字上做游戏的事情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我们飞控软件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举不胜举,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对细节的不懈追求,才使得我们的历次任务都如此圆满地完成,充分说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记者:您作为我校物理系87级校友,离开学校也有多年,最近一次返校是什么时候?回想您的大学生涯,母校的哪些老师或者哪些事对您影响较大?

   唐歌实: 我最近一次返校好像是2005年,我们的年级主任张洪刚组织我们班的同学在师大聚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我们的年纪主任张洪刚老师,他虽然没有具体教我们课程,但他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悉心呵护,耐心指导和全心帮助都为我后续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授课老师,比如雷开泉老师教我们高等数学,业余时间为我辅导答疑,生活中也给我不少帮助;谢名春老师教我们热力学,他上课时生动讲解分子运动的热力学过程的情景,至今还环绕在耳边。当年考研究生的政策变化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非常清晰地记得在86级不允许考研之后,张洪刚老师替我联系保送研究生的指导导师,后来李兆民老师在阶梯教室组织我们开会,宣布87级毕业生可以报考研究生的消息,这些事件都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另外,在师大业余美校的课外学习与活动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狮子山春天的漫山桃花至今令我留恋。

  记者:您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现在的事业有何关系?您是如何走上现在的岗位的?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奋斗过程。

   唐歌实: 我91年毕业后就到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读硕士研究生,94年硕士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从事航天器轨道测定与控制工作。大学所学习的物理课程及数学课程都是后续学习和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物质运动过程机理的探究为后来学习天文及从事航天工作都在思维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这点是单纯学习工程的人员无法比拟的。我从高中起就一直对基础物理特别是理论物理特别感兴趣,上大学之后也是对基础的物理数学课程感兴趣,上研究生也是冲着北师大物理系的天体物理专业去的,结果由于人员限制,被转到天文系。在学习天文过程中对原来喜欢的理论物理也是念念不忘,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与天文研究之间的结合点,但在实际学习研究过程中,由于天文研究的特点,必须与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打交道,学习大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我曾经一度也非常迷茫,总觉得自己的兴趣与必须从事的工作差异太大,要想兼顾学习不太可能,但后来通过艰苦的努力,对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慢慢地产生了兴趣。在研究生毕业时,正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立项不久,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拥有天文专业知识的人员在航天器轨道理论方面会有较大优势,于是,我就被分配到了现在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从事航天器轨道方面的研发工作,从此就走上了航天之路。当然,从天文到航天还是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正如当时从物理转到天文一样,也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但由于我国航天任务的驱使,再加上研究生期间的计算机基础,这次转变感觉顺利了许多,很快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了。无论后来的方向怎么转变,在学习基础物理时逐渐养成的探索事物究竟的思维习惯在后续的工程及研究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记者:从事现在的工作,您认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您认为是什么造就了您所取得的成就? 

   唐歌实: 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各种优质特性的人员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构筑支撑一项事业的人才团队。我认为任何人员想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就,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有热情、有恒心、勤专研、多实践、能交流、善总结。

  记者:目前正值母校建校69周年,您对母校有什么寄语?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

   唐歌实: 希望母校能在“重德、博学、务实、尚美”校训的引领下,多出英才,培育大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