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选拍摄对象:长得周正 眼神真诚

12.05.2014  13:28

  《舌尖2》之养蜂人

舌尖2》播出刚过半,前三集在全国的上星频道的所有节目当中已超越了同时段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成为收视率的第一名。高收视下,首试周播的“舌尖2”引发的话题和争议比第一季多得多,例如人文故事太多、部分片段曾被指抄袭等。近日节目总导演陈晓卿和分集导演们接受本报专访,针对第二季“投资3000万,收益1亿”的说法,陈晓卿说:“投资夸大了三倍多,如果说收益是1个亿,那是缩小了三倍多。”而面对故事太多的争议,他称作为纪录片人“不记录下那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据悉,目前《舌尖3》也已在筹备中。

□质疑1

故事多美食少

邓洁(分集导演)

食物只是出发点

从第一集《脚步》到第四集《家常》,几乎每集都要遭遇吃货们抱怨美食少、故事太多。关于这点,《家常》导演邓洁昨日回应本报称:“我们做过严格统计,47分钟长片里关于美食获取加上制作、享用加起来35分钟,占到大部分,包括每道菜怎么做详细到很多人都学会了。”邓洁直言,关于故事太多的这点争议其实在团队内部没有争论,“我们都明确食物只是出发点”。

总导演陈晓卿回应称,第一次调研大家汇报的选题发现,涉及农村的食物主人公都是老人,孩子都进城务工了,“我想除了美食,作为纪录片人,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

□质疑2

飞鱼、采蜂片段被指抄袭

陈晓卿(总导演)

全部取得了授权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两次身陷“抄袭”风波。第一集《脚步》藏族小伙采集野蜂蜜的镜头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如出一辙,陈晓卿回应称是“致敬经典”。第三集《时节》讲述飞鱼的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的素材。《时节》的导演胡博在受访时说:“这五个镜头都有BBC授权,无论在流程上还是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

总导演陈晓卿对此回应道:“去年9月份去台湾买镜头,看到台湾电视台拍得都不理想。授权这种事在国际纪录片界非常常见,像《舌尖》《故宫》也授权给过外国电视台,然后谈一个价格。

■对话·陈晓卿(总导演)

如何选择拍摄对象

长得周正眼神真诚

京华时报:为什么第二季没用第一季原班人马?

陈晓卿:第一季的导演中有的去做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还有的在做《玩味京城》,都有各自任务,所以没能参与第二季。

京华时报:分集导演在拍摄前恶补美食知识得看哪些书?

陈晓卿:他们跟第一季导演一样,全都得做功课,我开的书单很长,其中有《中国食料史》《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饮食器具史》等。

京华时报:前期调研据说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

陈晓卿:因为在媒体上播放的纪录片,调研很重要,观众是第一位的。其实拍摄中调研还在继续,因为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摄制组每天会归纳大家意见,最终的播出版随时会做调整,这也是调研。我还给一帮经济学家放过第三集《时节》,未来我们可能做电影版或者其他版本,这也是调研。

京华时报:《舌尖2》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有哪些标准?

陈晓卿:全说了就涉及商业机密了。我们的操作手册涉及细则和具体标准,拿这个可以再拍部《舌尖》了。一般来说得找能体现中国人性格的故事,人要长得周正点,眼神真诚,但我们也拍过眼神比较闪烁的人,最后就压缩片段只有食物没有人。

京华时报:第二季海外取景部分多吗?

陈晓卿:不多,因为没钱。主要是有集涉及故乡有关的华侨,得去海外拍摄。但全部海外拍摄不多,没有那么多钱。

京华时报:每集50分钟的成片单个镜头平均2秒,有人反映镜头切换得太快,这是为了达到国际纪录片标准吗?

陈晓卿:国际标准从来都没有,但是国际流行的商业纪录片叙事节奏很快。这点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快得比较平均,而人家快的地方中间是有慢的。每集长镜头比例都会有规定,但是导演们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

京华时报:第一季和第二季已经呈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再拍第三季会担心没法超越吗?

陈晓卿:不会,很容易从自己积累中找到新的点,第三季还能有更多的东西,但是第三季也不一定是我来做,都要领导来定。目前第三季正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