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吐槽《舌尖3》故事多:冲着美食来 结果买了锅

28.02.2018  12:45

  《舌尖3》第一集介绍的手工锻造章丘铁锅迅速爆红

  ■天府早报记者周琴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创造收视高峰。今年大年初四,《舌尖3》回归并于前晚收官。不少观众表示,本季“舌尖”美食少了,被人情故事所取代,尴尬的4.1豆瓣评分也为其写下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点。

  此次《舌尖3》制作方在创新上做出一番尝试。第三季总导演刘鸿彦表示,“第三季不仅诠释中国的美食和人,也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从口碑与评分来看,不少观众对于这种创新似乎并不买账。为何熟悉的配方,却不再是相同的味道呢?

  吐槽

  食物少了 彻底不下饭了

  “我是来看美食的,怎么被‘种草’买了锅?”第一集“”播出后,不少网友如此评论。播出当晚,节目中涉及到的手工锻造章丘铁锅随即爆红,仅淘宝天猫销量就增长近6000倍,章丘臻三环铁锅淘宝店已将货品全部下线。这样的观众反馈,也是《舌尖3》画风变化的一个缩影。如果不看片名,观众的确很难很快辨别,电视上的画面正是以往的“下饭利器”舌尖系列。

  讲述食物、人物和文化故事,是《舌尖3》的创新点。这一季中,美食仿佛退到了一个稍显次要的地位,大量镜头用来讲述人的故事和美食背后的文化。比如讲述四川泡菜坛子的环节,影片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四川厨师兰明路如何寻找好坛子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泡菜老坛、泡菜腌制的过程等内容,泡菜“露脸”的时间少之甚少。

  让不少早早准备好边看片子边流口水的观众对此大感失望,纷纷留言吐槽:“不激发饥饿感的美食节目不是好创意。”“导演组你们是有多不爱吃啊?”“食物少了,故事多了,彻底不下饭了。

  除了美食画面变少,“爱之深”的“吃货”观众们并没有停止“挑错”。比如“”中,讲述园林家石放苦寻“太湖之冠”花鲈不着,以家养鲈鱼替代,但节目中出镜的却是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肉质上差了几个级别;“”一集中展现石屏药膳,出镜的“石仙桃清蒸鳤鱼”被专家指出绝对不可能是鳤鱼。加上一些解说词的互相矛盾等硬伤,让《舌尖3》的口碑下降了不少。

  回应

  美食背后的文化 才是《舌尖》的根

  对第三季的表达方式、拍摄对象的选择等,《舌尖3》主创团队回应称:若导演组一开始追求的就是“相同的味道”,那大可模仿第一季来制作,这无疑是最简单省力的办法,风险也是最低的,“在明知创新是冒险的情况下,导演组还是决定冒险一搏。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表示,“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食材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在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同时,把背后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观众的审美与期待在不断上涨,也给第三季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全国仅有四五十档美食栏目,而现在,大约有四五百档美食栏目在荧屏活跃着。还有“寻味”系列、“味道”系列、“一城一味”系列等几乎覆盖每一个省市的美食纪录片,简言之,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

  刘鸿彦称:“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根和魂。第三季不仅诠释中国的美食和人,也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

  业内

  兼顾美食与创新 经典IP方能烹出新味道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口碑回升,诸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心意之作,常常给观众以惊喜。同时,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需求也日渐提升,不管是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甚至解说词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前两部舌尖的好口碑后,观众对《舌尖3》有着更多的期待,甚至变得严格苛刻,这也让制作方有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来创作作品。

  其实,不少观众对于《舌尖3》的吐槽,还是因为爱得太深。而事实证明,不管观众怎么“吐槽”,《舌尖》整个IP依然拥有众多的流量。不管是章丘铁锅、周口逍遥胡辣汤、宁德屏南传统药膳、泉州美食石花膏,还是四川泡菜等,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让不少人有了更多想要亲口品尝的美食清单。

  成都某科技公司的销售员王先生是“舌尖”系列的忠实观众,他告诉天府早报记者,“作为一个吃货,看美食纪录片最想看的就是美食。虽然本季槽点很多,但看了后还是被‘种草’了,想要去厦门吃沙茶焖牛肉。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舌尖》已走过了6年,未来将如何在满足观众挑剔的胃口与创新之中找到一条平衡点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天府早报记者,“即便是透过美食看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也不要轻易降低美食的比重。毕竟对于吃货而言,有美食能舔屏就是最大的慰藉。在美食、文化、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考验着未来《舌尖》团队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