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音符由自贡青年作曲 用听觉挑动味觉

24.04.2014  19:46

  阿鲲和他的工作室

  备受瞩目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18日晚开播,时隔两年,足足吊尽观众的胃口。当一个个让人垂涎欲滴的画面,配上鲜活跳动的音符,感受自然万物,挑动观众味蕾,而谱写这些音符的正是来自四川自贡的青年作曲家阿鲲。

   与“舌尖”结缘 用听觉挑动味觉

  阿鲲第一次与《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接触,是2011年末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导演带来第一集DVD来到我的音乐工作室。”随后的一个小时内,这一有着精美画面和亲切气息的美食片让阿鲲“饿到不行”,他非常肯定自己要为这部纪录片创作音乐,因为画面和解说如此神速的“催饿”魔力,让他觉得很有创作冲动。

  “如果能通过音乐外化和强化这种魔力,用听觉挑动味觉,用声音表现美食故事,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作为爱好美食的阿鲲当即就决定接下这个任务,用恰当的音乐帮助画面,呈现出一个唯美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

  “希望大家听到《舌尖上的中国》的音乐后,能够有好的胃口!”阿鲲说。“舌尖”音乐的创作故事也就由此开始。

   用音符讲述摄像机外的故事

  在好莱坞的一段学习经历,让阿鲲记忆深刻的是这行里面流行的一句话:“最好的音乐是你听不到的音乐”。阿鲲认为,做配乐,是区别于一个主体的音乐,配乐的存在是为影片增分添彩,绝对不是喧宾夺主,“音乐怎么样进入,怎么样出去,这都是要让观众察觉不到的,而且音乐一定是帮助导演去诉说那些摄像机以外的东西,可以用音乐帮他讲这个故事。

  “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带有色彩和表情,让人们眼前立即浮现出纪录片中一个个朴实而唯美、温暖又动人的画面”、“听着听着,肚子都觉饿了”,这是大家对《舌尖》配乐的切实感受。

  快速级进的弦乐与高低跳跃的木管乐器,营造出万物亟待复苏的勃勃生机;打击乐器以铃鼓和低音鼓组合出不同的节奏变化,忙碌而充实的秋天劳作逐渐升温……这一组组的配乐给人以画面感,甚至是儿时记忆中长辈在厨房里做饭时锅盆碗盏发出的声响和油锅滋滋的声音,都成为了阿鲲创作的原始声音素材。

   再现味蕾感受 展现中国韵味

  音乐与美食看似没有交集,但阿鲲却将两者相融合,并做出自己的风格。“作曲从某一种角度来讲,跟食物也同样的道理,作曲有乐器,做食物要有基本的东西,我不是很会做饭的人,但会觉得做饭很有意思,所以我尝试以做食物心情做音乐,其实发现他们两个非常接近。

  《舌尖2》中弦乐的大量运用,虽然是属于西洋乐器,但阿鲲认为,西方的交响乐乐队只是将音乐演奏出来的外在形式和途径,但音乐本身的“”一定是中国的,这样才会既有国际化的听觉效果,又有中国人自己的情怀。通过阿鲲的创作,《舌尖2》的配乐非常独特,并且具有中国韵味,时而非常有力,时而非常甜美,感觉就像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

  阿鲲介绍,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舌尖2》在人文情感上加重了笔墨,更多地对准了纪录片中的人和他们的经历以及内心。“我一直在维持自己的风格,运用了很多很有意思的音色,尤其是专门调制的电子音色来试图描绘和再现味蕾的感受。”不管是油炸豆腐的滋滋作响,还是弯腰割麦的“刷刷”声,无一不在冲击着观众的感官,“相信大家已经听到了,事实证明是很有用的。

   儿时的自贡记忆 影响着他的创作

  阿鲲生在自贡,长在成都,是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很小的时候,我就随父母搬离了自贡,我妈妈以前是蜀光中学的英语老师,尽管当时年龄小,但是校园里的各种丰富的声音,比如风吹动树叶、教室里的读书声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于我在很多年后都念念不忘,在很多时候给予我创作灵感。”阿鲲告诉记者,在2013年春节,他还专程回蜀光中学逛了逛,又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尽管离开自贡多年,但是对于自贡的美食,阿鲲却记忆犹新,“我在成都还会时常去吃自贡菜,味道确实非常辣,简直是辣得太欢乐了,用自贡话来说,就是辣得太安逸了。

  当记者问到:“假设要制作关于《舌尖上的自贡》的配乐,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进行怎样的创作?”阿鲲表示,首先他要先回到自贡体验几个月的生活,找寻儿时的舌尖记忆。“其实长大后回到自贡才发现,很多家乡的人事景物都一直存在我的潜意识中,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的创作。”自贡网讯(记者 陈莉媛)

  原标题:“舌尖”上的音符 有咱自贡的味儿 由自贡青年阿鲲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