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脱贫“好味道”

29.01.2017  23:40

 

--“ 国贫县”脱贫农民的这顿年夜饭

 

新华社长春1月28日电 题:舌尖上的脱贫“好味道”——“国贫县”脱贫农民的这顿年夜饭

  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郭翔、李超

  鱼,是中国人年夜饭里承载美好愿景的重头菜。2017年除夕年夜饭桌上的这盘鱼,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百草沟镇百草沟村农妇金秀玉而言,除了吃出“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更品出了脱贫“好味道”。

  汪清县位于长白山腹地,是吉林省现有的八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除夕傍晚,气温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落日余晖映照着百草沟村的袅袅炊烟,勾勒出东北边陲的壮丽图景。

  切米肠、炖猪蹄、炒蕨菜……69岁的金秀玉在厨房里和家人忙前忙后,一盘鱿鱼炒辣椒做得格外用心。嫩白的鱼段与火红的辣椒在热油中翻炒,溢出浑然一体的烟火鲜香。

  离百草沟村200公里外的延边州另外一个“国贫县”——和龙市的南坪镇高岭村,一处挂着红灯笼的新房子里,农妇赵贵贤给刚做好的红烧鲤鱼上小心地撒上辣椒。他们家的浙江女婿今年第一次到这里过年,正在客厅里陪岳父看电视。

  几乎在同一时间,延边州“国贫县”之一的龙井市老头沟镇永胜村66岁农妇衣连珍也在厨房里忙活着,“炖了半条胖头鱼,再做一个红烧明太鱼。”她说,“三十晚上吃鱼,初一早上我们家还得吃鱼,这才年年有余!

  三个“国贫县”,三户农家,四盘鱼,不同的做法却品出了一样的幸福记忆。

  2016年,汪清县百草沟村建起了草莓大棚,金秀玉一家拿到了2000元的分红收入;龙井市永胜村发展畜牧脱贫项目,为衣连珍一家带来了1500元分红;赵贵贤家用两头牛入股了养牛合作社,村子里的养貂、养驴脱贫项目还为他们家每人分红3800元。

  除夕,金秀玉特意多做了几个荤菜——这些年来她一直对孙女沈银玉感到愧疚,“以前除了过年和家人生日,很少能吃到肉。”五年前,12岁的沈银玉第一次看到同学吃汉堡,馋得流口水。父亲去世后,沈银玉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每天的零花钱只有1元钱,连买一件70元的新衣服都是奢望。如今这个明眸善睐的女孩穿着紫色的新长裙,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桌上的月亮糕、蜜糕等特色民族食品。

  几年前还是四口人挤住30平方米陋室的赵贵贤,在除夕之前买了足足70斤肉。她说,以前买东西都要算仔细了花,盼孩子回来还不敢让孩子回来,“上次感觉这么幸福还要推到30年前结婚时!现在政府给我们盖了新房子,脱贫项目收入不少,二女儿又上了大学,就剩幸福过日子啦!

  “6道菜是双数,吉利,做8个菜也吃不了啊!”衣连珍说,今年的团圆饭终于开始做“减法”,剩下这6道菜都是老两口爱吃的烀猪肉、黄瓜炒肉等——而仅仅在两年前,为了凑齐除夕的6道菜还得巧做“加法”,连辣白菜都要跟着凑数。

  从“怕过年”到“盼过年”,从“凑菜数”到“挑花眼”,三个家庭的年夜饭剧变背后,是2016年延边州38447名脱贫群众生活的巨大改善。这一年,延边州共投入各类脱贫攻坚资金33.8亿元,全州32%的贫困村“出列”,44.7%的贫困人口脱贫。

  “开饭啦!”金秀玉将圆桌搬到炕头,沈银玉转身跑到厨房拿出了可乐,金秀玉的儿子热情地拽着记者入席。14道菜充溢着满满的香气,“一定要尝尝鱿鱼,这个菜最好吃。”沈银玉对记者说。

  红灯笼亮起,赵贵贤全家举起酒杯。“过年啦!今晚还有兔子肉吃!”她给外孙子夹菜,“今年俺们脱贫了,明年打算养点蜜蜂,政府既然给我们‘输血’了,我们争取以后能‘造血’,过得更富裕点!”。

  夜幕降临,繁星闪耀,饭后在火炕上为记者表演了一段广场舞的衣连珍对记者恋恋不舍,坚持看着采访车走远才回屋。记者坐在车里,耳畔还回荡着衣连珍唱起的延边民歌《红太阳照边疆》:“延边人民斗志昂扬,军民团结建设边疆,共产党领导我们胜利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