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热议“中国制造2025”:十年如何磨一剑?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一时间,“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个新概念、新亮点引发舆论关注。十年的时间,中国制造该如何升级、如何创新,引发热议。
舆论普遍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发展和升级制造业表示强烈支持,期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质创新”。 人大代表、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制造不必妄自菲薄,但还要“苦练内功”。网民“高路”说,虽然年年政府报告说创新说转型,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多人的共鸣,因为中国制造确实到了必须向中高端转型的关键时刻。网民“陆少游”说,从政府报告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央政府对发展和升级制造业的决心是坚定的。网民“佐马利33989”说,“中国制造2025”的话,点燃了我们的梦想!中国制造业一定要改革,不要以量取胜,要提高质量,不断创新。
舆论认为,“中国制造”的主要问题涉及技术、成本、渠道、人才、市场、社会和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制度环境是关键因素。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撰文称,“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是中国制造的三大痛点。微信公号“侠客岛”文章称,获得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整个过程需要技术转化和转移的畅通机制、成熟的人才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交易体系等等,而这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专栏作者蔡成平则认为,提升中国制造关键是改善制度环境。制造业的提升不仅仅是涉及“国计”意义的航天等领域,更应包括“民生”范畴的各行各业,让国人不必漂洋过海就能买到优质放心、性价比高的日用产品。
网民对我国制造业“内外有别”“标准不一”等现象意见最多。 网民“西河小侯爷”说,中国制造不差,差的是我国企业总搞内外有别,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质量对比太明显!网民“郭比盖”说,同是中国制造,但标准不同。出口商品审查严格,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而国内审查随意松懈,假冒伪劣频发。网民“笑脸_7630”说,国内某些日用产品质量差、用不住的现象必须改变,这不仅是企业的问题,政府商务部门、质检部门也应有作为。
舆论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提升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过程漫长。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等方面异曲同工,但两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还需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的问题,解决好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能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广州日报》评论称,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
针对“中国制造如何升级”,舆论认为应“从山寨走向创新”“从简单粗暴走向精细精致”“从制造走向创造”。 网民“张涨”称,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政协委员吴海龙认为,我们的制造不是制造一堆垃圾,必须有大的品牌。我们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财经作者李光斗说,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就要走品牌化路线,将产品做到极致。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山寨。
多家媒体指出,制造业升级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自上而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制造 2025 ”规划。 凤凰网评论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理描述的这一幅万马奔腾的局面,有赖于一个尊重个人价值、尊重知识的力量,公平竞争自由择业的社会的产生。智慧就在那里,“草根”永远有开枝散叶的冲动,就看我们怎么把它们释放出来。《广州日报》评论称,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制造2025”是一部“接地气”的规划,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实际,研究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具体问题。主线是加强创新驱动,涉及方方面面,从财税政策到人才教育,从产学研结合到企业融资。
境外媒体也对“中国制造 2025 ”表示了较大关注。 《澳门日报》评论称,抢购马桶盖现象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马桶盖”现象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带来一些新思路——转型升级,不应只关注新兴产业,也需关注传统产业的创新。美国《侨报》发表文章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蓝图正式揭开了中国工业转型的大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踏出了第一步。(新华网舆情分析师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