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之于 “砍人”谣言,恐慌终究还是大于理性
一周舆情(2014.3.10-2014.3.16)
上周,“春熙路砍人谣言”引起了舆论的一片激荡,恐慌的情绪蔓延整个网络,对消息不确定性继而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过好在最后该谣言在警方的快速处置下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事后舆论对此也做了深刻的反思。
此外,上周本地一连串的医患冲突也聚焦了舆论的关注点。对暴力伤医、医患沟通所带的一些列问题,舆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逐渐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共识。
恐慌推动谣言的传播,个人自律还需法律促成
3月14日下午16时左右,微博上“春熙路”一词突然成了热词,各种配有春熙路景观和慌乱人群的图片大量出现,“春熙路突发事件”、“有人砍人”、“商家关门”等相关的讯息瞬间充满网络,一时之间,一种恐慌同时出现在线上和线下。
在这些信息中,一大部分是由现场群众发布出来的,各种描述现场慌乱情景的信息占了90%,而另外所占比例较小的信息则是由媒体的官方微博引领的,以询问、求证的语态转发的信息。大量现场感极强的画面和语言,以及媒体不确定的权威表述,一场“舆论恐慌”瞬间就蔓延开来。
不过好在,“平安成都”、“平安锦江”等在内的公安机关微博及其他街道办事处的微博在事情发生的数分钟内,基于事实真相,随即发布了“春熙路砍人事件”为谣言的消息,并由各大媒体竞相转载,快速地阻止了谣言的再次扩大。随后,公安机关的微博也公布了谣言者的处罚告示。一场谣言恐慌终于落下了帷幕。
当然事后,对这场谣言的反思并没有停止。本地时评作者纷纷撰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人指出造谣者,其心可诛;有人从此事件中看到了,对于警方处置突发事件的积极作用,“砍人”谣言其实可以当成一次防暴恐的演练(王勇强《不妨把“砍人”谣言当成一次防暴恐的演练》);有人提出了要防止类似谣言的发生,第一时间真相的曝露才是关键(张闲语:《消弭“谣言”必须让“真相”靠前》)
舆论的反应为此次事件做了较为深刻的标注。
当然,在舆论深刻反思何以类似事件不再上演,除了警方的快速处置,围观者的理智克制外,不得不提在一个草木皆兵营造的恐慌氛围下,个人的自律才是制止谣言的关键,只有不造谣才不会有恐慌。当然,这种自律的形成,靠个人修养怕是当以实现,而法律的无疑是促成这种自律的最好手段。所以,对造谣者的法律惩戒还应从法规制定、宣传警示等方面进行完善。
探讨医患矛盾,舆论从纷争走向共识
3月9日,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被暴打,打人者被爆是“市公安局副局长儿子和侄儿”。
3月12日晚,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楼病区,一病人女性家属不顾医院工作人员及其他病人家属劝阻,当众殴打值班护士和医生,被打医生头部,致其倒地抽搐,随后被送入ICU治疗。
暴力伤医一再发生,面对鲜血淋漓的受害者,舆论没有如人们对待其他伤害事件一样,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浪潮去谴责施害者,而是生发出了势均力敌的两种相对的论点。其中一种,似乎是带上了几乎到了“冷漠的理智”,认为暴力伤医之所以发生,是医生职业道德败坏、过度医疗在先,认为暴力伤医只是一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最基本情感表述。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明真相的暴力伤医,是实实在在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对无辜医生的最大伤害,认为这种暴力行为必须得到严惩,从而保证医生的生命安全。
两种观念争执已久而不得定论。幸好,在此之外,政府、媒体等代表着更为理性、更为客观的声音加入进来。
随着两会期间,90位委员一份关于暴力伤医的紧急提案,打开了舆论对此问题讨论的另一种可能性。为此,《新京报》发表社论称:医院具有不特定的多数人可随时出入、停留的特征,尤其是眼下,许多大中型医院公共区域人流量庞大,成为纠纷冲突的高发区,因此,将医疗机构纳入公共场所进行管理,确有其合理性。
同时更多的媒体和专家都也提到了解决暴力伤医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医疗制度体系、完善公正透明的医疗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健康报》更是呼吁,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主动行动起来,让合理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更加畅通,使依法依规解决医患纠纷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众多的舆论声音,逐渐转变成了一种解决暴力伤医的共识。相信在这种共识下,恶劣的医患关系必将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