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自流井:做好民生事 架起“幸福桥”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毛春燕 彭燕玲
“75%以上。”
这是今年,自贡市自流井区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列。
今年,虽然面对着经济下行、财政增收困难等多重压力,自流井区依旧坚持民生保障不打折扣,仍然保持了超7成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投向医疗卫生、城乡保障等民生领域。
不仅如此,自流井区还加大了民生财政投入力度,做到民生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资金投入不拖不欠,并通过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增长,压减一般性支出,确保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多元养老
托起幸福“夕阳红”
五星街磨子井是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6点半,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都十分热闹。“我们花一两元就能在这里喝茶、下棋一整天,氛围特别好。”喜欢下象棋的社区居民石代明,几乎每天都来照料中心与棋友们切磋棋艺。
“来照料中心休闲的居民很多,尤其是合唱队、跳舞队、武术队、秧歌队每天都排着队用标准舞蹈室。”该社区主任田逢月告诉记者,磨子井日间照料中心共辐射自流井区五星街周边3800余户,所有的设施几乎免费。“我们还计划开设一个健康体验室,帮助社区居民体验康复理疗。”
而这仅仅是自流井加快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11月15日,记者走进城镇老年综合福利中心老年养护楼建设项目现场看到,该项目1、2、3号养护楼和生活服务中心、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建设,目前正实施室内装饰工程。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924万元,今年已累计完成投资1550万元,新建老年养护楼及附属设施共7400平方米。该福利中心活动区域宽敞,游泳池、羽毛球场、网络覆盖的阅览室等基础设施也将陆续建设。建成后,将可容纳200余人入住。
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上,自流井区着力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并大力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事业,建设老年综合福利中心。截至目前,该区已新建、改造430张养老床位,建成13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时,为全区0.4万名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1818名重度残疾人获得护理补贴,对121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十年坚持
为留守学生撑起一个“家”
初冬的下午,自流井区舒坪中心校篮球场上,正举行着阳光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的“三跳”比赛,周围加油声、呐喊声不绝于耳。在比赛场右侧,一群身着黄色校服的背影特别吸引人注意,他们就是来自舒坪中心小学嘉陵村小的20名留守儿童。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舒坪中心校,近十年间,留守儿童占同龄学生人数之比均在20%左右,最高峰时比例高达29.7% 。为呵护这群留守儿童的心灵,2005年9月舒坪中心校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将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了学校长期重要工作之一,并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一张校内外结合、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
从创建之初的两间54平方米的教室到如今新建面积达80平方米的“留守学生之家”,十年间舒坪中心校坚持为留守学生做到有活动场地,有 “留守妈妈”,有“知心信箱”,有“亲情直通车”,有“快乐天地”。
“‘留守妈妈’不仅给我们梳头、剪指甲,还带我们一起回家,教我们做饭、洗衣服。”在这个大家庭里,这是留守学生们最快乐的事。十年来,共有689人次做过义务志愿者,担当过“社会妈妈”,他们包括社区和村组干部、校外辅导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有32名党员、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做过“爱心妈妈”。
2009年下半年,该校还在分析总结留守儿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渠道,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在家、在假日、在假期的管理缺失,携手共建了舒坪街道社区、上阳村、磨刀岭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基地。
十年长效运转,十年风雨坚持,舒坪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成为了自流井区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一个见证。
均衡发展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
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以来,自流井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出“菜单式”服务,让基层群众可直接按需“点单”,这一服务方式受到了基层文化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求,需要加强办公自动化的相关培训。”当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提出这一“菜单”要求时,自流井区图书馆立即接受“点单”,并分批次举办了6场“office”办公软件课程培训;“新配发到社区的音响不会使用。”基层文化干部一反映时,该区文体广新局就立即和专业调音老师将课堂搬到社区……
除此之外,作为自贡市唯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试点区,自流井区今年向社会力量购买了25场文化演出,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演出中,该区还通过观众现场互动和社区组队参加的方式,为基层群众搭建起了广阔表演平台。同时,还通过专业院团“下基层、体民情”的方式,根据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出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
“菜单式”服务,让群众既能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捷,同时又使他们成为公共文化的参与者,推动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