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揽趣】自贡盐码头:繁华落尽处的华丽转身

15.03.2016  15:58

四川在线消息 (蒋周德 四川日报记者 黄泽君)“盐商启程船帆高,风樯动,纤夫号……”旭水河下游及釜溪河因为盐运业发达,在漫长的时光里持续着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景象。与此同时,诞生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岁月如梭,随着盐业在自贡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变小,以及陆路交通业飞速发展,水路运输的地位逐步弱化,旭水河、釜溪河航运业日渐凋敝,一个个盐码头走向落寞。

庆幸的是,少数盐码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其中个别还成为了文物。2013年5月,艾叶滩码头、仙市古镇盐码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文物点。这两处码头,成就了两座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码头的航运、餐饮、娱乐、行话等文化因子,积淀在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承着盐都的历史文脉。一些码头如能被作为旅游、休闲资源开发利用,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沿滩区仙市古镇盐码头

仙市盐码头:迎送过往游客和当地群众

仙市盐码头,依偎在釜溪河中游河畔。盛夏里的一天,记者乘坐公交车从市区到仙市镇场口,下车后来到一处码头遗址。“千年繁盛今日消,船无影,江无涛……”码头不再有盐船停靠,且已废弃。2007年,仙市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关部门对上、中、下3处码头进行了维修,并制作了标识牌,其中,上、中码头已完成使命,退隐于红尘深处,供游人凭吊。

对自贡地方志颇为熟悉的文化人吴远福介绍说,仙市镇原本叫仙滩,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1933年改为仙市。明代后,自流井盐场兴旺发达,仙滩成为井盐东出的运输要道。仙滩的3处码头功用不同,上码头是盐包过磅验货的码头,中码头主要承担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下码头主要负责井盐运输。

贡井区艾叶滩码头

艾叶滩码头:盐运古道“第一滩”

“艾叶街巷闹元宵,龙狮舞,花灯俏,鞭炮震耳,乡戏锣鼓敲……”这首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贡井区艾叶镇曾经的繁华,并道明其繁华缘于水路盐运业的发达,进而表明艾叶滩码头的重要性。

来到艾叶镇,穿过横街子,移步到二十多平方米的月亮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盐运古道第一滩”标识,7个红色大字雕刻在一块黄色巨石上,巨石掩映在一棵大树下。据了解,艾叶滩码头占地面积122平方米,“之”字头(上石梯)长4米、宽3.8米,12级梯步;“之”字尾(下石梯)长7.6米、宽5.7米,20级梯步;“之”字拐(平台)长5.7米、宽3.8米。

据史料记载,南宋孝宗乾道末年(1173年),艾叶滩码头已具雏形。当年,贡井地区卤源多,火井少,多数灶盐用煤煎制,荣州煤从水路运至艾叶滩码头,再转运到贡井各地制盐。到清朝中晚期,艾叶地区先后开出40多口盐井,需要运进的燃煤和需要运出的井盐量特大。因此,艾叶滩在上千年的时光里,是旭水河最大的煤盐集散转运基地,被称为“盐运古道第一滩”。

据生长于斯的盐史专家曾新介绍,在艾叶滩码头繁华的时代,旭水河里穿梭着盐船和煤船,河边停靠着运卤、转滩的各式船只;码头上盐、煤堆积如山,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连接码头的横街子,挑夫盈途、商贾云集、茶肆比肩、酒店接邻……

自流井区老街盐运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