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彩灯大师郑安康:怀念手绘的年代

22.02.2016  11:10

在看到市场欣欣向荣一面的同时,郑安康也看到了瓶颈——传统和时尚如何平衡?

彩灯高级美术师 郑安康

“年轻人太依赖电脑,喊他画个施工图,在电脑上折腾半天,还画不出来;当年的我们这代人,谁不是拿着笔在纸上刷刷就画出来?”

他也认识到电脑绘制的施工图准确度更高,要不断学习现代科技,才能发掘、创新好的题材。从52岁起,他开始摸电脑,自学PS,还建立了博客和空间。

当一盏盏披红挂绿的彩灯在夜色中亮起,一组组精美的造型露出真容,让人仿佛置身奇幻仙境。灯火辉煌的背后,凝聚着一群彩灯工作者的心血。

郑安康,60岁,彩灯高级美术师,从业32年,见证了自贡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从自贡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变迁。

2月20日,记者在自贡的一间办公室见到了郑安康。他的座位靠窗,光线从半拉的窗帘罅隙透过来,恰好投在他的创作集子上,上面财神爷拉着对联,笑得憨态可掬。笔筒里插着各种画笔,6个颜料盘快干涸了,他往里掺了点水。几天前,他用笔墨创作了1米多高、描绘秦淮景色的花灯,青山绿水掩映着白墙黑瓦,一派传统意蕴。

“年轻人太依赖电脑,当年的我们这代人,谁不是拿着笔在纸上刷刷就画出来?”郑安康总是这样说。

从抬石工到美工 爱画画的少年结缘彩灯

1956年,郑安康出生在自贡大安区,排行老四。大哥比他年长14岁,中学毕业后被保送至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版画。或许是受大哥感染,郑安康从小痴迷于绘画。初中毕业后,郑安康正式师从哥哥的同学——钟宇明,学习国画。当时,他在大安盐厂的修缮车间打零工,白天挖泥巴、抬石头,每晚回家,伏在桌前画画。这一时期,他在中国花鸟画、书法等领域打下了深厚基础。

1978年,自贡一家毛巾床单厂招聘美工。郑安康如愿成了该厂的美工。当时的设计图案多是花卉,扎实的绘画功底让他如鱼得水。

1976年,灯会开始被用来进行宣传。各个国营企业开始定制彩灯放在公园里,此时开始出现了主题小座灯。1984年,郑安康到汽车公司帮忙制灯,担任美工。也是从那年开始,他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自贡灯会的设计制作,迄今已有32年制灯经历。1997年,毛巾厂倒闭,郑安康正式转行成为了灯会美工。

从平面到立体 统领灯会灵魂

从毛巾图案设计到彩灯设计,这是一个跨越。“毛巾图案是平面的,而彩灯设计全是立体的;毛巾图案只要设计出来就好了,但彩灯涉及到钳工、木匠等各个环节。美工相当于总工程师。”

美工负责灯组造型和放样,直接关系着花灯的质量高低,是最关键的灵魂人物。根据效果图,郑安康需要设计灯组造型,画出施工图。然后就是放样,根据实际人物造型的比例一比一地将施工图案在地上放一个大样,在关键部位标注尺寸。

也就是说,美工需要把立体物体的各面造型按比例分解在地上,钳工再比对地上的图案截出每一根钢筋,弯成不同形状,作为造型的“筋骨”。因此,美工不仅要有绘画功底,还要有空间和立体概念、计算能力、力学结构知识。

由于灯组造型越来越大,放样图案也越来越大,而室内鲜有足够空间,放样通常在室外空旷的坝子里。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冰火两重天都得忍。像郑安康这样,60岁仍在现场亲自放样、统领灯组制作的美工,已很少见了。

在北方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郑安康搓一搓长满冻疮的双手,继续在地上放样;有的彩灯高达七八米,他手脚并用爬上脚架检查细节……

从自贡走向全球“龙鱼灯”征服老外

32年,郑安康带出了一大批徒弟。带的年轻人越多,郑安康也发现,“年轻人太依赖电脑,喊他画个施工图,在电脑上折腾半天,还画不出来;当年的我们这代人,谁不是拿着笔在纸上刷刷就画出来?”

郑安康说,传统手绘之所以不能被丢弃,是因为这是一项再创作的过程,能优化效果图。徒弟万松涛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他干这一行30多年,倾注了很多感情,是他热爱的事业;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把这当成工作,混口饭吃。态度和情感无法同日而语。”

不过,郑安康也认识到电脑绘制的施工图准确度更高。从52岁起,他开始摸电脑,自学PS。他还建立了博客和空间,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博友。“不努力就会落后,就要被淘汰。”

2015年,郑安康受邀参加有法国里昂灯光节。受巴黎恐袭影响,灯光节的表演活动全部取消,改为点燃蜡烛追悼遇难者,但却破格保留了郑安康的传统彩灯项目“龙鱼灯”。

“有市场,才有舞台表现文化。”在看到市场欣欣向荣的同时,他也看到了瓶颈。“好的设计师很多都转行,导致创意不够;材料技术限制,工艺制作停滞不前;年轻人还是觉得灯会‘老土’,不时尚……”

传统和时尚如何平衡?“创新,是永远的趋势。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从民间传统工艺吸取营养,还要不断学习现代科技,才能发掘、创新好的题材。”郑安康今年就60岁了,已到退休年龄。“当然,如果能继续发挥余热,我也义不容辞。”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元玲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