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记忆:自秦代筑城 成都“中心”一直在东华门
1952年国庆时的“老皇城”。
明朝天启年间的成都古城。(图据成都市档案馆)
成都秦城隋城清城 复原标定图制图杨仕成
东华门遗址发掘现场。 吴小川摄
最早的成都什么样?
公元前311年,秦征服古蜀、张仪到蜀地筑大城、少城。“大城”就是从秦代确定的城市中心,其大致范围,南边的城门“江桥门”在现在的红照壁到锦江宾馆的区域,最北大约在现如今的羊市街,西到东城根街,东到太升南路。后成都以此为圆心,向外四面扩展。
在天府广场片区东华门一带发掘出的汉代至清代文化遗存,8月18日被正式命名为“东华门遗址”。来自国内顶尖的考古学界学者认为,“东华门遗址”唐代摩诃池、建筑遗迹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遗迹等,为认识古代成都提供了地理坐标,是研究古代成都中心区的历史依据,也是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支撑。(本报8月19日报道)
继金沙遗址、船棺遗址、永陵之后,成都古遗址名单将锦上添花,成都市已初步决定原址保护东华门遗址。未来,以逛展览、看球、看演唱会为主要记忆的天府广场-成体中心片区,或将出现一个堪比金沙的遗址博物馆,成为成都市中心的新景点。
为什么叫它为“东华门遗址”,有什么历史渊源?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所言,这里就是成都人的“乡愁”。那么,天府广场-成体中心片区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沧桑和变迁?成都市民对这一片未来的遗址保护开发有怎样的期待?“东华门遗址”经本报报道后,勾起了不少市民探寻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前世今生
自秦代筑大城 成都“圆心”一直在这里
“现在成都市区的横纵干道交叉点是这里,地铁换乘点也是这里,翻开历朝地图就发现,这是千年传承下来的,可以说从筑城开始那天,就敲定了成都的‘圆心’。”昨日,成都档案馆调研员姬勇饶有兴致聊起了天府广场-成体中心片区的变迁史。
记者翻看档案馆的成都历朝城池图,正如姬勇所说,从秦代筑大城、少城开始,“东华门遗址”所在的天府广场-成体中心片区一直在“大城”的范围内。虽然以前的制图都叫“绘图”,它没有那么先进的技术,只能描画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无论地图是否精细,大城的范围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姬勇在秦代的地图上指出了“大城”的大致范围,南边的城门“江桥门”在现在的红照壁到锦江宾馆的区域,最北大约在现如今的羊市街。西到东城根街,东到太升南路。
姬勇说,成都很像北京,是个平原,城市建设是以城市的中心为圆心,向外四面扩展。而“大城”就是从秦代就确定的城市中心。
为兵家必争之地
几经战乱 曾沦为乞丐聚集地
古代政权更替,都要攻下市中心,所以东华门遗址一带,经常被攻克破坏。这里最大的蒙难是在明末,张献忠率军占领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明蜀王府继续被彻底烧毁。清代在原来的明蜀王府地址上,建起了贡院,即古代会试的考场。
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这里又是滇黔川军阀争斗的中心地带,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政府已经搬迁到了鼓楼街,警察局也在华兴街。这里没有人敢居住,于是逐渐破败,成了乞丐盲流的聚集地。于是,有人拆了城墙砖拿回家,原来皇城所在的区域,连城墙都没保留住。
原本民国中后期,市政府想将这片区域开发为商业中心,建成中央商务区,就类似于当年的商业场。谁知复兴尚未开始,抗日战争爆发,成都曾经遭到数次轰炸,东华门遗址一带也未能幸免。到了文革之前,老皇城这片地方只留下了一个3洞的城门剁,城门后面就是空坝子,只剩下解放后修建起来的成体中心。
从王府到贡院
教育起源点 川大前身所在地
在宣统年间的地图上,还能清楚地看到,贡院内有川大的前身通省师范学堂、政法学堂、美术学院等。通省师范学堂所在地,就在东华门南街,皇城之内。
而成都体育中心和东华门所在地,则为“煤山”。煤山可不是堆放煤炭的地方,姬勇说,在明蜀王府里,这片地势稍高的区域应该是一个假山,亭台楼阁的皇家后花园。“黄帝吃完了饭,就到这里逛逛消消食。”但是随着蜀王府被毁,这座假山也无人照顾慢慢荒芜,也没有住家户进驻,民国时期甚至成为了垃圾山。也许正因为这片区域从明后便没有大兴土木,因此很多历史遗迹得以保留。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中国第一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号召机关干部义务劳动,移走垃圾土堆,在这块区域,即古代皇城的东北角开辟了成体中心。从此改变了这里延续千年的“政治”“教育(贡院)”的功能,增加了运动休闲功能。上世纪90年代,无数成都球迷在“全兴”时代,在这里汇聚成黄色风暴。
【皇城记忆】
“东华门遗址”所在区域,历朝历代都是成都的中心,它处于明蜀王宫和清代贡院中,有一个辉煌的名称——“老皇城”。在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被毁之前,“老皇城”是许多老成都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玩耍、嬉闹,在这里吃饭、喝茶,在这里游行、集会……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贡院外小河捕鱼抓虾
谈起“老皇城”,81岁的四川省民革委员王大炜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御河边玩耍的情景。“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在御河边玩耍,河水很清,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捕鱼、抓虾。”王大炜所说的御河,乃是清代贡院外的一条类似于“护城河”的小河,上面有拱桥连通贡院与外面的东华门街。“就跟天安门前面的金水桥一样,不过河小多了,不过桥,我们还可以跑快一点跳过去。”
“上学、去城外、走亲戚经常要从那里过,建筑什么的都挺好看的。”王大炜说,当时的东华门街还是一条小土路,上面铺着些鹅卵石。
当时的“老皇城”前面还有很大的牌坊,石狮子,以及各种雕塑。“牌坊上写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因为这里是贡院,是古代科举取士的地方嘛。”王大炜说,牌坊、雕塑等都非常的大气,也非常具有文化底蕴。
灰瓦房、皮房街,清真馆子
“东华门街是联系老皇城和皮房街的枢纽。”四川省作协会员温志航这样描述到他记忆中的东华门街。“新中国成立初期,皮房街是成都市各种皮革制品的生产批发基地,非常繁荣;而“老皇城”则是成都市的市中心。
“老成都很有名的大有巷小学就在东华门街旁边。”那时候,东华门街全是灰瓦房。相对于皮房街的繁华和“老皇城”的磅礴,东华门街显得有些“土”。
“当时皇城清真寺还未移建,那里有很多清真馆子,我们都叫它‘清真一条街’。”温志航回忆道。
老皇城、新华书店、人民商场成“品”字形三足鼎立
“老皇城”留给巴蜀文化研究专家郑光路的深刻记忆,其中之一就是“老皇城”与人民商场、新华书店的三足鼎立。“50年代,在现在的盐市口和东御街交接的地方建了一座人民商场,是成都最大的商业中心,许多人都要来这里购物。”郑光路说,后来又在与人民商场相对的人民南路西侧修建了一座新华书店。“那里可是我们的文化圣地,当时读书、学知识都会去那里。”由此也就形成了“老皇城”、新华书店、人民商场“品”字形的格局,成为当时的一大盛景。
“我希望现在的发掘和保护能够接地气,就是要让普通市民能够走的进去,看得懂。”郑光路希望以微缩景观的方式来展示。“就像兵马俑那样直观,展现成都的历史文化。”
命名由来
北京南京东华门“撞名”
因皇城形制一脉相承
“成都市东华门遗址保护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成都市体育中心的这块考古工地命名为东华门遗址。
出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东门,就是东华门大街;而在南京的市中心,南京的明代宫城至今仅存一座城门:东华门。到现在,成都体育中心的遗址也被正式称为东华门遗址。美女怕撞衫,古代的遗迹怎么就不怕撞名呢?专家的考虑,更多的是因为遗址旁边的这条东华门路,实际上,不同城市的这3处东华门可是有传统一脉相承的。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说,清代,明蜀王府被改建为贡院,东西各开 一门,分别名叫东华门与西华门。这效仿的皇城,即故宫博物院的形制。东华门未曾保留下来,东华门外的街名,东华门街却被保留了下来。2003年街道扩建,东华北街和东华南街再加上东华北街北边的大红土地庙街、小红土地庙街一道合并为东华门街,成了成都市体育中心的外围街道。
成都市区遗址一览
对成都市区颇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江章华曾说,已经发掘的遗迹,分布其实有规律:“大方向上,战国时期的遗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东北方向;城区内,则以唐宋及以后为主。”
古蜀船棺合葬墓(回填)发现于2000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时期的一处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 墓坑面积约600平方米。
墓坑内现存14具船棺、独木棺葬具。此外,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四川战国漆器。
十二桥木构建筑遗址(回填)
1985年2月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大型遗址。该遗址位于成都十二桥西路,东临西郊河。
十二桥遗址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屋面悬空、下为木桩支撑的干栏式小型房屋与大型宫殿建筑相互连接,互为配套,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群。
水井坊(投入实际使用)水井街酒坊遗址位于水井街15—23号,该遗址发现于1998年8月,原为成都全兴酒厂的曲酒生产车间。
这个遗址保存了明代、清代及现代三个时期完整、齐备且相互配套的酿酒设备遗存。
天府广场周边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摩诃池、唐代建筑遗迹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遗迹等等众多遗迹陆续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工地被发现。
王建墓(永陵公园)王建墓公园位于成都市永陵路。1942年,考古专家发现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墓发掘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玉大带、哀册、谥宝、石刻二十四伎乐等以及许多精美的银器等。
金沙遗址(建博物馆)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遗址内有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
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原址保护)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发现于2008年,地处成都市锦江区原江南馆街北侧,位于纱帽街和红星路三段之间。
遗址中发掘出唐朝至北宋时期的四条主要铺砖街道。房址分布在街道旁侧,大小不一,有单间或套间(共21间),不成院落。
江淮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浩野见习记者许小卿实习生张怡然
图片资料及史料来源:成都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