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扎根锂电产业,把热爱融进“锂”想

23.03.2023  19:40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三位一体”整体谋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教、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殷切期望,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展现了新征程赋予广大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报告激励了我校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不断激扬斗志、锐意进取,勇担使命、拼搏奉献。他们坚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矢志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他们立足国内重大需求,紧密围绕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人才培养强化使命担当,戮力同心砥砺奋进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扎根锂电产业,把热爱融进“”想

——记材料与化学学院李晶教授团队

 

2023年2月27日,学校与四川省科学城久信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专利技术转让协议,转让专利“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该成果转化经费300万元,这是我校截至目前单项转化金额最高的发明专利。

该专利技术成果是由材料与化学学院李晶教授团队领衔研发。李晶教授长期致力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产业化开发,创造性开展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是学校推动“产业服务战略”的坚定践行者。作为学校与遂宁市合作的首批专家团队,李晶带领团队长期扎根服务于遂宁市锂电产业,通过八年不懈努力,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遂宁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零的突破,锂电加速腾飞,充分展示了学校支持地方产业经济的“科大风貌”,体现了产业化技术开发的“科大力量”。

产学研融合,实现射洪经开区锂电“零的突破

新能源产业链中锂电池、锂电池材料开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相关产业相对薄弱,为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与遂宁市科技局签订协议,在遂宁首次推动实施“专家领衔”的产业服务战略。12支专家团队奔赴遂宁,李晶领衔的西南科大新能源团队通过与遂宁市绿鑫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兼任首席科学家的方式参与项目深度融合,经过不懈努力,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年产5亿Wh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一期)”已于2019年全面建成投产,项目建设直接推动遂宁市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成功实现了全省唯一的“碳酸锂-正极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车”的全产业链建设目标,成功在射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了首个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实现了遂宁市锂电新能源产业零的突破,为助推当地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效果。

李晶带领团队开发的“一种新能源车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模组”2019年获四川省“创新争先奖”和遂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模组能量密度达147Wh/kg,超过工信部规定的A类标准(130Wh/kg),与企业合作授权专利22项,均已转化为公司的核心技术,合作开发电池产品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搭载绿鑫电池的新能源公交车已在简阳、遂宁、西昌多地顺利运行,为遂宁市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强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地“联手”,助力遂宁建设“中国锂都

正在射洪市锂电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李晶将视线投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他的推动下,2020年12月,由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射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四川绿然集团共同建设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射洪锂电工业研究院。

研究院的建成构建了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平台,积极以创新技术转化的方式加速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成果就地孵化的方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同时,研究院发挥了积极的人才聚集培养作用,通过集聚、培养、孵化人才,为本地锂电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实现了产教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了应用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遂宁建设“中国锂都”目标的强力内核。

自成立以来,射洪锂电工业研究院一边进行平台建设,一边进行项目攻关,截止到2022年12月,研究院在站研究的教授、博士及硕士生20余人,2022年12月,研究院首批“锂离子超级电容器的开发与产业化”“高比容量无钴正极材料的开发”“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及动力电池的开发”“固态锂电池的开发”四个子项目成功结题,所开发的项目均已完全超过预定指标,通过第三方检测报告4项、授权与申请专利15项,成功引进天津清研装备研究院投资300万元,在射洪经济技术开发区减少了锂离子电容器中试线。同时,锂离子电容器高功率特性,超低温的优势,引发多家企业关注,并成功签署了成果转移协议,该成果转化将推动专利技术在定向能武器,军用电源,高铁能量回馈等领域的示范性应用。

自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实施“走出去”的产业服务战略,一大批专家教授积极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李晶团队是服务地方的代表之一,他们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为企业出实招,为地方做贡献,成为一张张校地企合作共建和成果培育转化的靓丽名片。

(王丽明 编辑)(材料与化学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