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重灾区”山西掀起“廉吏于成龙热”

12.10.2014  19:09

    新华社太原10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晏国政 梁晓飞马晓媛)“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随着片尾曲响起,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山西卫视和太原电视台双双落幕。

    这是时隔14年后,该剧再次登上荧屏。不少人还记得,早在2000年,这部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太原电视台联合出品的19集历史剧就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今年5月,中纪委又将该剧放到官网展播。

    去年以来,山西官场地震频发,出现系统性、大规模腐败现象,其中吕梁被认为是腐败“重灾区”。山西落马的7名省部级官员中有3人曾在吕梁工作,该市3名市级干部和10余名企业主被查。

    吕梁,恰恰是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的故乡。

    1617年出生于吕梁市方山县的于成龙45岁出仕。在此后二十余载的为官生涯中辗转多地,廉能并举,使吏畏民怀,被三举“卓异”。去世时官至两江总督却“四壁萧然,别无长物”。

    于成龙曾在广西罗城、四川合州等艰苦之地任职,也曾在直隶、两江等富庶之地为官,但他穿的始终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被百姓亲切地称作“于糠粥”“于青菜”。

    “吕梁的传统文化是重德重廉,历史上出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成了全国发生严重腐败问题出名的地方呢?”今年9月,履新不久的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廉吏故里调研时发问。

    在方山县来堡村,记者看到,于成龙故居仍在,但已十分破败,住在其间的于氏后人对先人的功绩知之甚少,甚至连于家家谱也不知所踪。

    据当地村民说,于成龙的墓地也曾被多次破坏,损毁严重,近几年已经恢复成耕地,种上了玉米。

    商人高林清5年前经政府招商引资,承接了“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项目,收集整理于成龙遗物进行展示。几年来他投入3000多万元,一度因地方支持不足、资金缺乏而停滞,园区内至今还耸立着几栋烂尾的楼房和生锈的脚手架。

    王儒林在分析吕梁腐败严重的原因时说,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吕梁如果早几年重视这项工作,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领导干部被押进监狱,身陷囹圄。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出重拳,一连串“老虎”“苍蝇”落网;同时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调积极借鉴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在于成龙的初仕之地广西罗城,已投入上亿元建起廉政主题园,并被确定为广西省廉政教育基地。

    王儒林在吕梁调研时要求,要充分发挥历史优秀廉政文化教育警示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于成龙廉政文化,以古代廉吏于成龙为鉴,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山西提出,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目前,吕梁方山县已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决定每年投入500到1000万元支持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建设。与此同时,于成龙墓的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展开,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也开始在吕梁市巡回演出。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贾桂梓说,廉政文化建设是促使党政领导干部“不想腐”、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手段。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精神与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高度契合,应当加以重视、挖掘、借鉴和弘扬。(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