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脱贫“靶心”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11.07.2016  12:08

 

——巴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攻坚观察(一)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面对农村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具体市情,巴中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一户一法,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搬迁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巴中市共搬迁贫困人口33501人,建设住房和附属设施119.5万平方米,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刨掉穷根、远离灾害、保护生态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巴中将紧盯脱贫“靶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479人,帮助更多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
□韦峯  其隆图片由巴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搬得出  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
        巴中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400万人口,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区),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
        2010年底的一次摸底排查显示,巴中有41.39万户152万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极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返贫约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左右。
        这类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时往往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批人的搬迁安置是否妥当,事关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无疑也成为巴中实现全域脱贫的关键。
        人往何处走?项目怎么建?如何稳得住?怎样能致富?一个个问题考验着巴中的广大干部群众。
        巴中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统筹城乡、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等相结合,注重原住户与移民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有机融合,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重点,连片统筹推进、精准到村到户实施,让群众搬到好地方、住进新家园。
        为更好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7月1日,巴中市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明确目标:“十三五”时期,巴中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479人,搬迁对象要包括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设施配套艰难区、工程移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是手段、脱贫是根本,整个搬迁工作必须以贫困户为核心,通过搬迁使贫困户越过贫困线,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政府主导  突出群众主体
老房子旧是旧,可住习惯了不想搬。”“故土难离,让村民搬迁哪有那么容易。”这些,曾经都是当地群众的心声。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怎么搬,搬到哪,谁说了算?“既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主体作用。”巴中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巴中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期工作中,巴中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宣传,重点就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认定程序、房屋标准、建设方式、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搬迁后土地、山林、户籍等问题进行回应。
        在搬迁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决定是否搬迁的问题上,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说了算。
        “天天盼着早点建好搬进去!”下个月,平昌县高峰乡工农村的贫困户唐明忠一家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了。今年初,工农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唐明忠在内的11户贫困户纳入首批易地搬迁范畴,集中规划建设新居,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既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搬迁户的长远发展,可谓一石数鸟,多方受益。”巴中市委统筹办(农工委)负责人表示。
整合资源  把钱用在关键地方
        钱从哪里来,是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地区的一大考验。据测算,“十三五”时期,巴中市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100余亿元。而2015年,巴中市的公共财政收入仅39亿元。
        钱从哪里来?资金瓶颈如何缓解?“要解决好钱的问题,算好账,筹好钱,重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三大国土项目叠加、涉农资金整合等政策的结合,推动项目资金深度融合,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实施,巴中进行统筹协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捆绑投入工程建设。同时,采取农民自筹、银行信贷、社会支持等方式解决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今年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成为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贫困户陈容就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受益者。她介绍,得益于村里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项目,家里拆掉的土坯房获得5万元补偿,相关搬迁政策补助2.5万元。算下来,120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花5万元。目前,枇杷村已有100多户村民受益。
        多方开源,整合资源,还要切好蛋糕,把钱用在关键地方。巴中坚持重民生,谋长远,合理安排搬迁建房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的分配比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需求,查漏补缺、合理安排。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回望巴中,一片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