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子越走越宽广——李向志率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在达州开展《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侧记

19.04.2017  18:42

  这里曾经是一片热土,如今重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饱含着对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真情,4月10日至1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向志带领执法检查组第六组赴达州,深入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对《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第六组分为四个小组走村入户对2016年《条例》执法检查时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2016年全省验收考核、第三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个性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先后深入通川区江陵镇千宁村、北山镇铁佛村、碑庙镇陡坑村、石笋村,达川区赵家镇林山村、百节镇梯岩村、陈家乡沿溪河村、龙会乡花岩村,宣汉县君塘镇峰石村、庙安乡洞子村、茶河镇圣水村,大竹县永胜乡茨竹村、石桥铺镇指挥村,渠县临巴镇凉桥村、李渡乡灯台村等15个乡镇17个贫困村(其中随机暗访6个村),30户贫困户家中查看调研、填写调查问卷,并以坝坝会等形式与贫困群众、村民代表、驻村干部促膝谈心,询问《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共话脱贫攻坚措施。

  执法检查组一路走来,看到达州市及各县市区认真贯彻《条例》,聚起了“精气神”,脱贫攻坚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大家欣喜不断。

  

   产业带动 脱贫攻坚真见效

  

  走进通川区的贫困村,乡村道路宽了、基础设施全了、产业发展多了、群众幸福指数也更高了……这一切,缘于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推进。李向志副主任和执法检查同志一行来到位于通川区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的碑庙镇石笋村,看到香葱种植基地,成片成片的小香葱绿意盎然、茁壮成长。石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思燕介绍,为把香葱产业做大做强做专,打造成当地的龙头产业,石笋村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由企业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并负责统一收购;专业合作社则统一育苗、移栽、管理和采集。依据相关规划,石笋村将打造香葱种植基地400亩,预计将带动该村44户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1.7万元左右。

 

 

 

  在石笋村“村大舞台”前的空坝上,贫困户和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李向志一行周围,围坐在塑料凳上,大家一起唠家常,谈实情。石笋村位于通川区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90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立足村情实际,精准施策布局,大力发展产业,全面夯实基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凝聚人心,汇集脱贫奔康的精神动力,石笋村新建了村史陈列室,并将每年腊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定为该村的“老人节”。“这一天,我们请全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座谈,并举行‘敬老宴’,表演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还为老年人发放慰问品,陈思燕介绍说,“老人节”的举办,凝聚了人心、团结了村民、弘扬了美德,营造出良好的风尚,“大家脱贫奔康的精气神更足了!

  李向志在座谈时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响村上特有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总目标,让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好生活。

  

   公开透明 脱贫攻坚接地气

  

  “村里贫困户有哪些,干部们是怎么帮扶的,扶贫资金又是如何使用的,大家看得一清二楚。”执法检查组成员,德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彬和工作人员在宣汉县君塘镇的精准扶贫“云平台”点击一下,相关信息一目了然,这个平台迄今已有4000多的点击量,村民只要在这个云平台系统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能查询到所在村的帮扶项目、年度脱贫计划和项目资金使用等情况。

 

 

  宣汉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现有贫困人口14.31万,贫困发生率达13.1%,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建立“精准扶贫云平台”系统,实时记录全县54个乡镇的211个贫困村及贫困户情况,智能分析贫困户、贫困村的数据排名和制定最佳帮扶措施,动态掌握“五个一”到位情况、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拨付管理情况,并及时宣传各项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走进“大数据”,体验“云服务”。    全县通过实施“互联网+阳光扶贫监管行动”,避免“人情扶贫”“数字脱贫”“群众监督难”等现象,给扶贫监管插上科技翅膀,为扶贫纪律这条  “高压线”通上了“”。保证了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

  茶河镇圣水村村民向以全高兴地说,“以前,我们村享受的各项政策和对象都被村干部揣在自己兜里,现在有‘云平台’了,在家就可以查询到村里哪些人被评为贫困户、实施了哪些项目、享受了哪些政策,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举报,这个‘云平台’接地气、暖人心!

  

   增添措施 脱贫攻坚有创新

  

  “达州市及各县(市、区)在贯彻实施《条例》和脱贫攻坚实践中还开创了很多有效做法和新鲜经验,有些还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肯定,有些在全省进行宣传推广,全市扶贫脱贫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李向志副主任执法检查中多次提到他们在扶贫攻坚中的创新举措。比如市上“从严从实选准管好贫困村第一书记”、渠县“互联网加党建”引领群众脱贫、巾帼脱贫行动等做法。

 

 

  在宣汉县,执法检查组看到了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农村“按揭房”模式。在农村,盖新房子是件大事。但是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的费用,让盖新房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该县创新扶贫理念,把原本只在城里流行的“按揭房”模式运用到村里,即由专业合作社出资建房,贫困户无息“按揭”,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逐年还款。现在的圣水村在青山的环抱中,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村民陆陆续续搬进新家,住上了好房子,并且通过在合作社干活,打工还款两不误。

  达川区贫困村“七有”,贫困户“七保障”建设同样引起了执法检查组的关注。“贫困村必须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通村硬化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产生活用电、有卫生室、有公共活动场上、有通信网络。”据达川区扶贫移民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脱贫攻坚中贫困村必须做到的“七有”,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并牢牢把好验收标准、资金保障和奖惩考核关口,保证“七有”建设不走过场。

 

 

 

  大竹县则在全县51个乡镇的贫困村举办脱贫攻坚现场评赛会,评赛会采取“参观现场+随机直访+党委书记自评+部门点评+评定名次+公开承诺”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参会人员查看贫困村的六有系统、国扶系统、需上墙等软件资料,实地查看贫困村“一低五有”“四好”创建等情况。然后,是党委书记汇报本乡镇和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及自我评估,县级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攻坚克难的情况给予点评。最后,对贫困村进行名次评定,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签订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承诺书》。

  执法检查中,达州这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群众思想上认为“贫困可耻,脱贫光荣”,不等不靠,想办法,出点子凭自己的努力主动脱贫奔康的精神,让检查组成员十分感动。相信达州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的法制轨道上,脱贫奔康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贫困群众一定会早日过上好日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