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作为·脱贫篇】四川南充脱贫攻坚实现首战首胜、首战全胜
(记者余开洋) 南充,760万人口的大市。但经济一直欠发达,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市州之一。2014年底,全市有贫困村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93万户、45.00万人。4个国贫县,1个国家级、6个省级秦巴片区县。2017年,全市计划退出贫困村468个(南部增加34个、蓬安增加24个)、脱贫106844人(高坪增加1473人、南部增加9795人、仪陇增加8541、蓬安增加4100人),实现仪陇、嘉陵、高坪(省级)3个贫困县摘帽。
“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走在前列
2014年底,南充全市有贫困村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93万户、45.00万人,贫困人口排全省第二位。贫困群众大多是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群体,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必须用市场经济思维,为贫困群众找到一种可以“自我造血”、长效增收的模式。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五无”问题,坚持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合组织“五方联动”,在所有贫困村市场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让贫困户户户入园、户户增收。支持1000家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创业,乡镇无法招引到龙头企业的由县级统筹,县级无法统筹到的由市级统筹,确保每个园区都有一个有实力、懂技术、有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大户、农村能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到户资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等政策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分红。
在100个贫困村试点建立了“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信用风险、种养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补助,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解除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9+5”暗访工作机制走在前列
针对脱贫攻坚一线责任不紧不实等问题,亮出暗访利剑,坚持问题导向,强力推动落实。组建一支专业暗访督查队伍。在建立9个专项督查组的基础上,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按照“熟悉扶贫政策,能敏锐发现问题,能开出精准处方,敢于较真碰硬,能够吃苦耐劳”的标准遴选优秀干部,组建5个暗访组专职开展暗访。
建立一套标准暗访督查流程。按照“靶向确定目标,直接入户走访,到村实地核查,跟踪检查乡镇,现场研究整改”的“五步工作法”。
“我们这里过去天旱没水吃,下雨吃浑水,吃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白堡村群众的一件头疼事,全村几千人家家户户都是靠挖井解决吃水问题。住在山上地势较高处的人家吃水非常困难,要到离家一两公里远的构溪河里去背水,真是没有想到,没让全村村民出一分钱就能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白堡村是省定贫困村,帮扶人员进村入驻,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村容村貌发生巨变。9月底,一封无名感谢信寄到阆中市政府,信中帮扶的领导干部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三大行动”教育引导机制走在前列
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实施主体,扎实开展技能扶贫、文化扶贫、法治扶贫“三大行动”,做到扶贫更扶志、输血更造血。开展技能扶贫壮底气。坚持培训做减法、就业做加法、创业做乘法,依托全覆盖的“农民夜校”和职教资源、定点机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定制化培训贫困群众,一对一帮助实现转移就业,做到培训一人减贫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创业一人带动一片。
常态化、持续性、全覆盖开展脱贫政策、文明新风、习惯养成、自力更生、感恩奋进“五项教育”,深入开展孝老敬亲、忠厚诚信、勤劳致富、创业自立、庭院洁美“五项评比”,在全市评选100名脱贫示范标兵,在每县评选100个脱贫示范家庭,引导形成懂感恩、明礼义、知奋进的良好氛围。开展法治扶贫扬正气。大力实施十个服务站点维权做后盾、百名知名律师把脉助发展、千名政法干警进村促和谐、万名法治干部入户结穷亲“十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法治教育、纠纷调处、权益保护,贫困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学法、知法和守法氛围日益浓厚。
去年以来,南充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南部、蓬安脱贫摘帽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全市326个贫困村成功退出、13.8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在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南充市取得了市本级在市(州)考核排位、南部在脱贫摘帽县排名、阆中在秦巴片区县评比“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脱贫攻坚实现首战首胜、首战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