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脱贫样本”——射洪县沱牌镇青岗村

09.09.2016  22:16

 

 

基础建设 致富道路修到家门口

  9月2日 阴 上午7时30分,记者随驻村干部谌永宏,一路驱车驶向目的地沱牌镇青岗村。一路上,谌永宏不停地接到电话,都是关于给青岗村增修危险地段护栏的事宜。

  由于刚下完雨的缘故,一路上空气清新,阳光明媚。30分钟左右的车程,车子已驶进青岗村村头,这里山清水秀,有着农村特有的安静。虽然道路蜿蜒而崎岖,但所到之处皆是水泥路。“别看这几公里的水泥路不长,连接的可是111多户村民的家。”谌永宏说。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这一质朴的致富理念已根植于每一位村民的心中。今年,青岗村新建通村道0.9公里,完成长2.2公里村道拓宽项目,以及1.4公里断头路建设,其中一端直接通到了村民陈洪明的家门口。

  当记者来到陈洪田家时,一家人正忙着收获西红柿。“吃不完就拿出去卖一些。要是放在以前,路没修,根本都没会想着做点菜生意。”陈洪田说,村道未修通以前,不仅车辆进不来,下雨天出门,泥水能没过小腿。出行不便,陈洪明只能留下老人和孩子外出打工。

  经过把脉,村上的断头路失修,是遏制村里发展的瓶颈。于是,一边村道建设如火如荼,另一边通往明星镇瓦嘴村的产业路即将开工。这条全长1.4公里的产业路修好后联通的不仅是青岗村与明星镇瓦窑嘴村村道,更是村民迈向富裕的“脱贫路”。随着该村的农副产品运输通畅,也带动起了村内种植、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在路通了,村里一下有了生机,农民跑运输、送孩子上学都方便了。”村民李兴伦指着新修的村道高兴地说。

  电商助力 特色产品路子走对了

  “一月份收入3000元,加上慰问的300元,支出800元;二月份收入4000元,残疾补贴80元,支出960元……”经过1-8月份收支清算,贫困户胡荣仁家年人均收入已不低于3100元。上午9时,青岗村第一书记朱旭正带领村干部,加班加点做贫困户现金支出台账。

  记者见到胡荣仁时,他正用手机给水果拍照。胡荣仁说,他每隔一段时间都将水果长势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果贩。果贩在水果成熟前15天,已付3000元定金。越来越多种养殖户开始上网卖特色产品。8月底,青岗村的“八月瓜、布福娜、尼西鸡、血橙上市伊始,网上卖果信息几乎刷遍朋友圈。“每天要往成都、重庆、贵州等地发八月瓜150件左右,一件可赚20元至30元。”31岁“微商”胡江高兴地说。

  “村淘”没有固定模式。思路决定发展之路。村级农商银行在探索推动村级电商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服务模式,以“电商助力”,推动精准扶贫,让广大农户共享普惠金融成果。

  目前,青岗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已出台,广大农户已着手耕种养殖适销对路的水果、鸡鸭、鱼、藕;村级农商银行也通过“融城旺社”工程发展了109家特惠商户,搭建联系起了众多销售平台,并已开展试销售和预销售。

  “除了几家电商大老板外,还有更多人通过朋友圈和分销等形式卖青岗尼西鸡,且辐射面极广,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和浙江等10多个省区市。”徐波说,现在通过电商每天发往各地的尼西鸡最少都有20只,最高达100只。

  电子商务在偏远山区的蓬勃发展,给了青岗村贫困村民更多信心。“在网上卖水果、尼西鸡等特色产品,既放大了山区的生态优势,又缩小了交通不便的劣势。”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养殖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打掉了中间环节,让养殖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精准帮扶 率先脱贫就在眼前

  下午15时,还未来到贫困户陈财金家中,就远远听到他家几只新生牛犊正哞哞直叫。

  “等这批牛出栏了,我就把之前的欠款还了,剩下的再继续繁殖、养殖,慢慢的日子就会好起来。”看着圈里健康成长的新生牛犊,贫困户陈财金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陈财金告诉记者,他忘不了是第一书记和各级部门的关心,为他引来了资金,解决了牛棚圈舍的问题,目前已养殖了20头牛,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他直言不讳地说,率先甩掉贫困帽子不是问题。

  在离陈财金家不远的5组陈洪明家,作为业主的他正在和缺少资金、技术的张玖明、尹明昌等贫困户讨论修建牛舍等事宜。

  “由业主出资租用村民5亩多地建牛场,并以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雇用5户至10户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作为牛场工人养殖肉牛,发展肉牛产业。”村主任徐波说,该牛场可以养殖肉牛100头左右,产业发展起来后,可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

  在青岗村,像陈财金这样的贫困户共有53户。村支部根据贫困户的情况不同,选择的养殖项目也会有所差异。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会选择一些劳动量小、见效快的庭院养殖项目。而一些拥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则更愿意选择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养殖项目。要实现精准扶贫,就要对贫困群众的“胃口”。

  发展小规模种养经济,是青岗村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有效模式之一。但在过去一年内,青岗村扶贫措施并不止这些,例如以通过相关单位引进乐禾各业公司,成立了青岗山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采用“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二次返利”模式发展水稻制种和玉米制种……而如今,曾经的贫困村正在一步步嬗变为“脱贫样本”。(记者 蒲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