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第二年 如何创新“战术”

19.01.2017  14:03

 

 

杨晓明代表(左)建议,各地要避免扶贫产业同质化、低端化。


        省人大代表积极提对策、找路径,助推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记者周金泉 刘佳 文/图
    今年两会期间,脱贫攻坚成为代表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2017年是我省打响脱贫攻坚战的第二年,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如何确保新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1月17日,代表们积极提对策、找路径,热切期盼脱贫攻坚在新的一年再战再胜。
激发内生动力开展针对性培训
    “对于贫困户的需求,各级干部要认真摸底,摸清贫困户是愿搞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他们想干什么,干部就帮扶什么!”省人大代表、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分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翠芳说,“一是用技术引导,二是用物资带动。只要贫困户愿意搞种植、养殖,我们就因户施策,买种子、化肥、种猪、种羊送给他们,只有他们想干的,才干得好。但是,现在仍有个别贫困户有懒隋的思想,老是望着国家的补助。这不行!必须动员贫困户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因此,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去年,我就专门为村里的18户贫困户们上了一堂感恩课,效果很好。
    省人大代表、阿坝州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何世明认为:“现在,农牧民自主致力脱贫的愿望还没有完全形成。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内生脱贫动力,扶贫才有效果。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各级对扶贫产业发展进行指导都很重视,导致重复性技术培训太多。技术培训应针对各区域、各村产业、各专业人员的特点来开展。如果是应付性的、完成任务性的培训,专业人员不仅跑得很累,也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做好市场规划避免产业同质化
    “截至去年上半年,全省仅核桃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000多万亩。相当一部分还是去年新栽的,你可以想象几年挂果后,同时进入市场是怎样一番景象?”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杨晓明在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对此深感担忧,“在开展产业扶贫上,各地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
    杨晓明代表的这番话,引起了不少代表的共鸣。
    省人大代表、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刘旭晴结合近一年的基层调研,说:“不少地方都是以养鸡、养猪、养牛、种核桃、种李子、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但市场开发却相对滞后。这样最终可能影响农民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进而引发新的矛盾。”她建议各地在进行产业扶贫的前期,一定要首先做好规划,结合各县区、乡镇、村社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制定统分结合的片区性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相关产业落地生效。同时,强化市场对接,切实防止农民在产业发展上增产不增收。
    省人大代表、达州市天一航旗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士斌认为,“风闻某产业发展较好便蜂拥而上”的情况,既没有考虑与当地特色主导产业有效衔接,也存在相当大的种植风险。他建议各地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不仅要发展长效型的特色产业,更要发展一些投入少、技术简单、当年就见效的“短平快”种植和养殖项目,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魏士斌同时建议,在产业形态上,要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发展扶贫产业
    脱贫攻坚,离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刘旭晴建议:“可以总结和借鉴引进 ‘温氏养猪’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在扶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有目的地培育、引进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分区入驻各产业发展集中区,带动片区扶贫产业加快发展。
    省人大代表、四川卓尔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阳国建议,脱贫攻坚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构建区域“造血”扶贫产业链,重点实施一批“短平快”和“补短板,做长板”的核心产业,有针对性地导入专业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项目,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协会协助、扶贫户参与的“企业+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可以将产业打造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动龙头,不仅能带动当地镇、村经济的发展,直接解决当地就业创收,更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