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人1县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记者连线在京做交流发言的渠县扶贫局局长张渠伟

18.10.2018  02:38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侯冲)10月17日,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当天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我省5名先进个人和一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

这5人分别是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荣获“奋进奖”;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渠伟,荣获“贡献奖”;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分别荣获“奉献奖”;凉山州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雅宏,荣获“创新奖”;南充市南部县荣获“组织创新奖”。

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设有“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4个奖项,每个奖项表彰25名左右先进个人。今年还增设了“组织创新奖”,表彰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县(区、市)、乡(镇),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直机关、各市(地、州)所属处级机构,企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名额为每年40个左右。

【连线·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渠伟】

在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渠伟作了交流发言。

13时,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报告很成功,现场反响很好。”电话那头,张渠伟激动地表示,当天一共有6人登台发言,除“贡献奖”两位获奖代表发言外,其余奖项都是一位代表发言。

 

谈现场:报告收获掌声最多,有人被感动得送茶叶。

记者:什么时候到的北京?这两天一直在忙什么?

张渠伟:我是10月6号到的北京,之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奖公益晚会的彩排。晚会上,有8个人接受采访,我也是其中之一。

记者:今天报告现场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张渠伟:我是第4个登台发言的。刚开始有点紧张,后来现场一次次响起掌声,我就慢慢平复了情绪。印象中,我做的报告,掌声最多。讲到我和家人帮扶贫困户3个孩子、为适应失明生活走盲道、同事们为脱贫攻坚不胜不休这三处时,掌声尤其热烈。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一位湖北的获奖代表,走到我跟前说报告很精彩,还送了我一包茶叶。

记者:听说下一步要到全国宣讲?

张渠伟:10月18号,在县域经济与脱贫攻坚论坛上有一个发言。然后从19号开始,要去武汉、宿州、海口、长沙、南昌进行宣讲,一直持续到本月28号。这次全国脱贫贡献先进事迹巡讲报告还有一位四川人,那就是去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李君。

 

谈报告:围绕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讲了两个真实故事。

记者:报告主要谈了哪些内容?

张渠伟:根据我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围绕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讲了两个故事。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故事?

张渠伟:我听说渠县籍退役军人王超在福建发展得很好,于是三赴福建,做他的工作。我对他说:“你当过兵,应该有血性,想想还在受穷的乡亲,为何不拉他们一把?”多次劝说后,他同意返乡。目前建了4个种植基地,带动4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他还组织29名退役军人,成立了退役军人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受这件事启发,我们县择优选派186名退役军人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组建了一支“扶贫铁军”。

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道难题,渠县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贫困户不愿搬迁。一次,我问一位住在深山的贫困户为什么不搬。他反问我:“下山后我去哪里养羊?生活咋个办?”经过认真调研后,我提出“产业围绕房子转,房子围绕产业建”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有一个叫万清阳的贫困户,腿有残疾,不愿意搬。我对他说:“我保证你搬迁后,收入比现在只多不少!”经过多次开导,他终于同意搬迁。我们把他安置在大山村柠檬产业基地聚居点,每月光务工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

谈经历:因为扶贫多了3个孩子,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

记者:在过去几年扶贫工作中,有什么收获吗?

张渠伟:最大的收获,是多了3个孩子。

3个孩子来自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爸爸外出打工,妈妈谭其辉患有精神病,多年不言不语,全家就靠70多岁的奶奶一人操持。一个周末,我特意带爱人去看望谭其辉一家。这次探访极大地触动了爱人,逢年过节,她都会装好红包、买好衣服,给3个孩子送过去。

去年,我帮助谭其辉申请了易地搬迁,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当我们再去看望时,10多年来不曾开过口的谭其辉突然说了一句:“谢谢!谢谢你们!”让我们瞠目结舌又激动万分。

记者:我听说你眼睛不太好,甚至有失明的风险。

张渠伟:去年10月份,我被诊断为青光眼,右眼视力0.4,左眼仅有0.06。医生当时告诫我:“青光眼是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变成睁眼瞎!

我也害怕成了“睁眼瞎”。可是渠县计划今年摘帽,如果我去做手术,临阵换将,谁能比我更熟悉扶贫工作?我决定先用药水护理,待“整县摘帽”后再做手术。

药水养护的效果不理想,我的视力还在持续下降,对此我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现在,我只要上街就会走一走盲道,就是为了适应一旦失明后的生活。但是我想,只要14万贫困群众能脱贫,就算是失了明,我也无怨无悔。

记者:这么拼命地工作,家人支持吗?

张渠伟: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父亲宽慰我:“儿子,爸爸不愿你变成‘睁眼瞎’。但你做的是大好事,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爱人也对我说:“你心头能装着非亲非故的贫困群众,就一定能装着我和这个家。你放心,将来如果你看不见了,我就是你的眼睛!

不过,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决定回去后第一时间去治疗。我还盼着有一双永远明亮的眼睛,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