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两个关键如何抓(民生三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
如何抓住牛鼻子、破除花架子、结合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啃下硬骨头?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提建议、谈举措。
问
怎样破解内生动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两不足”的难题?
记者:现阶段要抓住这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的乡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赢得这个战场的胜利,就掌控了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基本盘。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通常更差,农民的观念更加落后,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难点主要在于内生发展动力和稳定长期发展能力的不足。这些地区长期处于深度贫困和闭塞状态,通常已经形成了视贫困为当然的认知观念和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起来非常缓慢。唯有具备内生发展动力,才能够形成稳定脱贫、长期发展的能力。这是确保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深度贫困地区资源和生态条件普遍较差,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加上技术水平低、交通成本高,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难度较大,一些地区主要依靠各种补贴来提高收入。
记者:应怎样整合扶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精准施策、有效帮扶特殊贫困群体?
汪三贵: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满足脱贫攻坚基本的资金需求。其次,要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的特点和主要困难进行针对性的集中攻坚,优先解决影响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主要问题。第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提高脱贫标准。
陆汉文: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楚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情况,找准制约他们脱贫的主要障碍,特别是要区分出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等,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还要坚持应以需求为导向,抓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核心需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把真正管用的政策和资源引入这些地区。要防止一哄而上、各种政策措施集中轰炸的情形。否则,这些地区在短期内可能显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很难形成稳定、可持续的脱贫效果。
问
如何防止扶贫资金变成“唐僧肉”?
记者: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如何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从前端预防和后端惩处上治理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现象?
汪三贵: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强化制度化的监督体系,加强资金使用的督查和审计。同时要改善督查审计的方式,尊重县级政府整合资金和分配使用的自主权,将监管的重点放在贪污挪用和将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用途方面。其次,需要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大公示力度,以便于社会各界的监督。再次,加强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重点评估扶贫绩效。通过合理的评估来激励地方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用于精准扶贫上。第四,对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坚决进行惩处,形成高压态势。
陆汉文:要完善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估制度,特别是要明确资金使用各环节的责任、红线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自主权限。只有这样,才能够既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贪污腐败,又能保护相关责任人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积极性。要持之以恒抓好抓实扶贫资金管理,防止一阵风。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广、内容多,只有用较长时间的稳定实践,才能建立起稳定的行为规范。
记者:目前,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要防止这些“花架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汪三贵:首先要有正确的政绩观,贫困地区的主要领导需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目标。不能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做一些容易看见但没有持续脱贫效果的形象工程。二是深入调研,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然后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三是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确立正确的指挥棒,让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难以过关。
陆汉文:防止扶贫“花架子”,应把完善考核评估和贫困退出机制作为抓手。可以考虑建立贫困退出过失清单,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都列入,以过失认定为基础,将认定结果与党政干部履职考核、提拔考察以及党纪政纪处分紧密挂钩,让不同过失在党政干部考核问责实践中得到清晰有别的反映,就可以使得退出标准、评价机制、考核问责措施三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贫困退出的有效机制。
问
怎样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下,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汪三贵: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为可持续脱贫提供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现阶段,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需围绕脱贫攻坚展开,先完成脱贫攻坚,打好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努力,以期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陆汉文:脱贫攻坚是为了让少量贫困人口能够过上小康生活,乡村振兴是为了让所有农村人口过上美好生活。脱贫只是底线目标,脱贫之后还有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脱贫不能追求短期效应,要注重稳定脱贫和稳定发展能力。脱贫之后,要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来提升脱贫成果。脱贫攻坚的一些成功经验,比如强化党的领导和精准施策,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记者: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汪三贵: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重点领域,包括水电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和危房改造、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农村产业的培育和村级治理的改善等。
陆汉文: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要抓紧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各项建设内容要与此前的脱贫攻坚工作相衔接,与脱贫摘帽后的巩固提升措施相结合。要抓紧编制印发全国性的乡村振兴规划纲要,为地方各级编制规划提供指南。在乡村振兴规划中,要把防止返贫作为底线目标,把缓解相对贫困作为基本原则之一。
做好政策措施的衔接。各部门在出台乡村振兴政策时,要做好与脱贫攻坚政策的衔接,好的政策措施要从脱贫攻坚延伸到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要坚决防止用乡村振兴措施替代和覆盖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现象。特别要警惕出现因为搞乡村振兴而回到“大水漫灌”进而背离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