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助力 北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1.11.2017  20:20

 

( 记者 吴楚瞳 周志敏 摄影 向宇)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包括“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今年,就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的“摘帽”之年。

11月7日,北川县委书记赖俊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交流发言时介绍,北川原有贫困村9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29户、20384人,贫困发生率12.8%。通过不懈努力累计减贫14731人、18个贫困村退出,今年4404人减贫后,全县贫困发生率预计降至0.87%。

如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怎样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7年稍纵即逝,北川的干部群众,正在脱贫攻坚战中作最后冲刺,几乎每一个村,都在发展适宜村落的产业,一手抓脱贫一手忙奔康。

郭牛村 产业集聚防止返贫

11月14日午前,天阴阴的,北川擂鼓镇郭牛村一组。跑山猪猪厂门前的山路上,布满了黑毛猪出来“遛弯”踩出来的猪蹄印。山路上,三个人拿着松枝赶着一群猪,往养猪场走:“早上天气冷,这些猪儿邀(方言,赶的意思)不出来,现在又舍不得回去了。”猪场负责人扭头,对一旁的村支书王清美说:“幸好你们来帮忙。”51岁的王清美挥舞着松枝,对身边的村主任刘世强说:“快点哦,还要上去看看姜成和挖的姜好不好。

 

王清美和刘世强在帮村民种花椒苗

养跑山猪、种生姜、再加上今年新发展的花椒,同时还有循环农业,郭牛村的产业不少。目前,全村共113户352人,2014年郭牛村的建档贫困户有21户,目前已全部退出。如何防止返贫,是目前村支“两委”的重点工作。“姜成和家的收成好,正好去了解下经验,给其他村民们分享分享。”30岁的刘世强发动汽车,拐过几道弯停下车来。路边,三组村民姜成,正在和来帮工的村民们一起,将背篓里的姜装到拖拉机上:“能收个3000斤左右,今年价钱还可以,能卖到6块一斤。基本上都不愁销路。

 

郭牛村三组村民姜成和家的姜收成很好

跟姜成和不一样,村民姜才林一家,今年的日子才开始好过一点。73岁的姜才林,原本日子都过得红火,谁知2009年患食道癌,做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原本以前有一块田的杜仲,一块田的兰草,本来想着兰草把娃儿高中读出来,杜仲就供娃儿上大学。”姜大爷的妻子彭秀清回忆,生病之后杜仲就卖了医病,“日子就越来越难了。”2015年,彭秀清进了社保,加上养猪,培育白果、柳杉、桂花树苗,儿子在外务工往回家寄钱的收入,“日子好过多了。

据刘世强介绍,目前郭牛村的种养殖业都发展良好,村里有兴旺养殖合作社、牛王特色种养殖合作社、福民苗圃合作社。今年,整村猪出栏量预计有约4000头,此外,还种植花椒200亩、人工林800亩、山药30多亩。郭牛村还在发展循环农业,种植枇杷、李子、桃子等300余亩。除此之外,还有40亩柳杉、银杏、桂花等树苗。

对于如何防止返贫,王清美和刘世强也是心里有数,“政策上的产业周转金,使用到位,让村民们有资金;驻村农技师,利用到位,给村民们技术指导;能动性发挥够,拓宽渠道找平台找销路。”刘世强说,自己的老婆都被自己发动起来为村子里想办法,“喜欢网购的媳妇还是有贡献,今年村里收了5、6万斤枇杷,她们几个女的在网上就给卖出去了。

三溪村 几万斤高山蔬菜“送走”贫困

11月秋末冬初的北川大山里,秋风吹落黄色的银杏树叶,在山野间煞是好看。秋风并没有带来萧瑟,北川坝底乡三溪村的田间地头依然有着一整片一整片绿油油的景象。村民们结伴去地里锄草,一行穿着羌服的村民,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

 

村民相约去蒜苗地里锄草

村民栽种的蒜苗长势正劲,“一亩平均产量4000斤,今年价钱好,一亩能卖上5000元”,三溪村村支书景开华手指着蒜苗田的方向,算了算今年村里500亩蒜苗的大概收成。景开华介绍,三溪村地处海拔1300米上下,土地适合种植高山蔬菜。近几年村民们也在“调结构”,“以往种植的玉米,都逐渐转变为种植青椒、四季豆、蒜苗等蔬菜。

蔬菜种出来了,要销售出去,村里成立的北川羌艺种养合作社,帮着村民拓销路,收购蔬菜的车子直接开到了村民家里。这趟进村收购高山蔬菜的直通车,也开进了三溪村六组村民景德华家里。景德华一家是2014年的建档贫困户,今年三溪村六组接通了道路,他们一家也是在今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44岁的景德华先天失聪,只有一点点听力,腰上还有顽疾,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儿一女尚在念书,生活一度出现了困难。

 

景德华的老婆任昌清在打玉米粒

还好景德华和老婆两人都很勤劳,跟随着村里的号召,种起了蒜苗和辣椒,单是这两项,去年都有了2万余元的收入。再加上喂养生猪,以及景德华在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上工作所得,景德华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山蔬菜的种植,让三溪村村民的日子有盼头。目前,三溪村共种植蒜苗500亩、辣椒650亩、四季豆100亩,这些蔬菜销往绵阳、成都等地。据坝底乡三溪村村支书景开华介绍,三溪村共有194户,还有2户今年摘帽。

据悉,三溪村所在的坝底乡,近年来,以高山生态蔬菜为主导产业,设立有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禾高山生态蔬菜主业合作社,带动了坝底乡全乡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发展户达到800多户。

紫山村 县级“四好村”的美好生活

远处青山起伏,薄雾缠绕其间,俨然一副美好的画卷。就在远山的这一边,坐落着北川香泉乡紫山村。整个村庄洁净清新,每个路口都立着各家各户的指示牌。脱贫攻坚在路上,紫山村早已建成了县级“四好村”。

 

香泉乡紫山村洁净清新

杜老太爷,又在给你那猕猴桃浇灌粪(施肥)啊?下了雨地滑,小心点哦!”两位村民在路边上摆龙门阵,杜老太爷名叫杜代义,今年已83岁高龄,身体还很硬朗。跟他搭腔的婆婆年纪也不小了,70岁的董永玉带着锄头,正准备去自家的芋头田里挖芋头卖。“今年收成还可以嘛,一块钱一斤的芋头,我这还是卖得了3000来斤。

 

董永玉(右)在挖芋头

像杜代义和董永玉一样,香泉乡紫山村五个组种植猕猴桃和芋头的村民还很多。据紫山村村主任杜涛介绍,紫山村共有134户470人,其中有半数村民都在外务工。2014年建档贫困户有21户,去年已有15户脱离贫困,“靠的就是发展猕猴桃产业,还有村民们种植些芋头、生姜、辣椒等蔬菜。”目前,紫山村共有200亩猕猴桃,预计年产在15万斤左右。此外,还有300亩蔬菜,其中有240亩都是芋头。

紫山村二组村民张明今和罗永秀两夫妻,是贫困户,张明今腰椎有残疾,几乎没有劳动力。“去年种了一亩猕猴桃,合作社帮着卖了6000元。”罗永秀说,今年家里还养了2头水牛,“过完年,等天气暖和了,也准备卖掉。”“每个月我们两个都有低保和新农保,日子慢慢比以前好点了。

 

张明今和罗永秀两夫妻在放牛

罗永秀口中的合作社,说的是紫山村的北川紫羌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杜涛介绍,该合作社主要负责统筹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和蔬菜产业,在种植到销售之间的各个环节,都会有统筹安排。除此之外,紫山村还引入社会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由公司提供羊肚菌菌包给村民,“村民一户大约可分到一两分地的羊肚菌,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杜涛说。

 

刘世强(左)和“王书记”王清美

人物特写》》》

北川85后村主任 见了亲娘喊“书记

脱贫摘帽之年,北川干部群众夜以继日,擂鼓镇郭牛村的85后村主任刘世强养成了一个“怪毛病”:无论田间、地头、还是村委会,只要在公众场合,他跟母亲王清美说话时,都先来一句:“王书记……

于是有人笑刘世强:“咋从来听不到你喊声妈喃?不是你亲妈啊?”刘世强怔了半晌才回应:“工作这么喊不好嘛。”村支书王清美在一边打圆场:“打电话的时候他要喊妈,在家里也喊。”同一个村,母亲是村支书,儿子是村主任,不仅是郭牛村村支“两委”工作特色,在北川也是鲜见的组合。

30出头的刘世强是个蛮有精气神的帅小伙儿,在外务工时,他承包了工程就回村里来,带上左邻右舍一起挣钱,在村里人缘特别好。2014年,干了20多年村干部工作的王清美,被选为村支书,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选为了村主任:“我一听说了,马上就去退,要么他不当,要么我不当。

母亲怕人说闲话,儿子却是干劲十足。两年过去了,年轻的刘世强不想干了,家里有两个娃要养,村主任每个月1200余元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因为脱贫攻坚任务重,以前当村主任闲时还能外出打工,现在是一步也离不开。然而,2016年底改选时,刘世强再次被选为村主任。小伙子跑去镇上:“我想退了,退不掉。”儿子萌生退意,王清美的态度较之两年前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一个电话打给跑去了成都的刘世强:“你给我马上回来!

刘世强很无奈:“我在啥办法,我妈把我‘抓’回来的。我老婆也只有打工贴补家里的,两个娃交给丈母娘带。”听起来心不甘情不愿,刘世强的工作一刻也没停,他左手握着电话右手握紧方向盘,边讲电话边往山下倒车……“喊你开车的时候莫打电话,说不听诶!非要接你就开慢点!”王清美厉声吆喝起来,刘世强却是“充耳不闻”,仅仅3小时,他接打了74通电话。每一个电话,都与村里的工作有关。(部分图片由北川擂鼓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