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了,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

24.08.2020  14:42

  竹林坝坝会上,开江县任市镇民与县乡领导谈困惑聊发展

  此地茂竹清幽,稻花尽作心花。8月5日10点,骄阳似火,开江县任市镇竹溪村李家大院外的竹林坝里却一片清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与县上、镇上的领导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脱了贫来话发展。

  竹溪村地处开江县“稻田+”现代农业园区。季夏时节,素有川东小平原之称的开江县正是农田管护的忙碌时节,田里的稻谷即将成熟,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也即将来临。在这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开江县决定在贫困村较为集中的任市镇开一场坝坝会,收集群众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为锁定下一步全县重点工作打下基础。

  谈困惑

  脱贫后,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

  “罗书记,我们脱贫了,政策帮扶力度会不会减弱呢?”坝坝会刚开始,早就做好准备的黄泥村党支部书记项廷胜第一个举手,向县委书记罗建表达了自己数月来的担忧。

  黄泥塝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7户559人。依托脱贫攻坚政策,黄泥塝村引进龙头企业,入股农业公司,地里种香椿,田里养蟹虾,家里喂肉牛,早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眼看脱贫攻坚工作即将收官,村民开始担心,政府的帮扶力度会减弱吗?没有了政策支持,黄泥塝村会不会返贫?

  “2019年,我们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投入各类资金7.07亿元,实施补短项目218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无一返贫的目标。”面对项廷胜的担忧,罗建语气铿锵地回答,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了,但支持的力度不会减弱。

  看着村民眼中仍有疑惑,罗建补充解释,中央有要求,脱贫攻坚要坚持“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如何做到扶持力度不减弱?县委副书记王忠武介绍,今年全县将继续“扶上马送一程”,在脱贫攻坚工作结束后,继续支持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做实乡村的致富底子,并以脱贫攻坚为衔接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政策不打折扣,开江县还要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重点任务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通报,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说小康

  村里何时能用上天然气?村道能否拓宽?

  “李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家家户户买了小汽车,节假日村道上经常堵车,村道能不能拓宽一点呢?

  “我们现在还是在烧木柴和罐罐气,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干净便宜的天然气呀?

  县领导话音未落,竹溪村村民唐财斌和荷叶坝村村民谭张维便迫不及待站了起来,代表村民向任市镇党委书记李皓提出奔康新期待。

  “这确实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急不得的问题,我们将协调有关部门逐步解决。”李皓简单介绍了镇上的情况后,坝坝会主持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先如道出实情——截至去年底,开江县建成农村公路1454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7717辆,节假日乡道村道拥堵已成常态,民用天然气在乡村地区也呈供不应求态势。

  问题怎么解决?罗建当场代表县委县政府作出保证:在“十四五”期间,开江县将把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列为重要攻关对象,升级改造1000多公里农村公路,并围绕中心村、场镇和重要产业基地,再建1000余公里村道,力争实现村村通农村公交、社社通水泥路目标。同时,县上将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对接供气公司,争取最大优惠,力争在2025年把中心场镇和村的民用天然气使用率提高到80%以上。

  谈思路

  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要做“火车头

  “以后农村的工作重心将转向乡村振兴,但我们感觉底气不足,原因是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强大。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几万元,政府能不能帮我们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眼看着坝坝会即将结束,荷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山抢过话筒,抛出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中,村集体经济肩负着带头作用,但做大村集体经济也需要方法。”罗建抛出一组数据,截至6月底,开江县共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79个,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2万亩,全县5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累积收入全部达到1030万元。但不可否认,很多贫困村面临村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强的难题。

  对此,罗建支招:选准产业、建好团队、建立机制、依托科技、出台办法、包容失败。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研究出台一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措施,帮助全县乡村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时近正午,火辣的阳光从竹林缝隙穿入会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坝坝会结束了。听到县上和镇上的领导对村民的担忧和困惑做出了明确答复后,项廷胜喜不自胜,急匆匆往家里赶。

  “田里的水稻快熟了,要提防鸭子混进稻田把谷子糟蹋了。”项廷胜边走边解释道。

  竹林外,万亩稻田青翠,又一个丰年即将到来。(何努 记者 姜明 樊邦平 吴晓铃 袁敏 袁城霖)

责任编辑:李婷玉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