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因外来人口涌入变“城中村”急需管理
胡同逐渐丧失韵味 陷入停车、环境等难题 东城将试点准物业化管理
胡同死结 急盼“管家”
法制晚报讯 (记者 张雷 马晓晴) 对于东城区来说,“老城”、“文物”、“胡同”是它自身怎么也抹不去的标签。而胡同更是作为北京文化的一种代表,正在失去原来的味道,变得拥挤、商业化。甚至有些地方成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根据地,脏乱差,像个北京中心的城中村。
在东城区两会报告中也提到,东城区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滞后,公共安全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平房区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历史文保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统筹风貌保护、人口疏解、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力度还需加大。
如何帮助胡同居民走出空间越来越拥挤、停车难、治安乱、环境差等等生活困扰?记者从东城区两会上了解到,在2014年,东城区将继续推进胡同“单行单停”、加大拆除违建力度、并将在胡同中试点准物业化管理。
胡同印象
北京人说:“老街坊们大部分都搬走了”
石桥胡同位于东四八条和东四六条之间,南北走向,在中间的地方有一个大大的Y字形路口,今年77岁的刘奶奶就住在这个Y字路口的北侧。
老人说,原来这里是一座规规矩矩的四合小院,但几十年东搭西建,院子早没了原来的模样。
现在,院子里共有8户人家,但真正的老住户只剩下了3户,“老街坊们大部分都搬走了,胡同里,几乎一多半都是外来的租户。”
从上世纪60年代嫁到北京算起,刘奶奶已经在东城的胡同里住了50多年。哪怕儿子在昌平为老人置办了楼房,可老人已经住惯了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就固执地没有搬离。
不过这些年,刘奶奶却觉得胡同里越来越少了北京味,“现在出门碰见会说北京话的都不多,像是个大杂烩。”
“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感觉了”
锥把胡同位于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南北直角形。南起黄化门街,西止帘子库胡同。杨先生就是在锥把胡同里出生的,已经走过了51个年头,见证了整条胡同的变迁。
杨先生居住的大杂院外面看上去古香古色,门口有两个石墩,雕刻着龙的图案。大门是红色的,上面有两个门当,灰色的瓦片一层盖着一层,看上去很气派。常有游客到这里拍照留念,觉得这就是老北京特色。
可来到院子里,样子就和外面完全不同。路很窄,七弯八拐,两旁盖满了居民自己搭建的小平房,还堆砌着白菜、大葱、自行车等杂物。
杨先生说,这院子以前也是个规规矩矩的四合院,干净利落又气派,但是后来这里住的人越来越多,不盖房根本不够住,“我怀念以前的胡同生活。”
在他的记忆中,夏天的晚上,胡同里的人都出来乘凉,大家在一起聊天、乘凉、打牌。可是现在,一到晚上大家就都回家看电视了。
以前,这院里住的都是老北京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搬走了,新搬进来的都是出租户,大家基本上都不怎么说话,而且租房的人经常换,谁也不和谁打交道。杨先生感叹道:“这种感觉太陌生了,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胡同的感觉了。”
外来人谈:“就是几条混乱的巷子罢了”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眼中,胡同正变得一天比一天拥挤。可对于外来租户来说,拥挤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房租便宜,离单位又近,这就满足啦。”在一家旅馆当经理的小王告诉记者。
小王就租住在刘奶奶的院子东侧、一个自建小楼的二层。“中介跟公司签的合同,这里当宿舍用,楼下还住着我们单位的5、6个服务生。”因为是经理,小王分到了二层的一个套间。说是套间,其实也不过是十几平米大小,中间被木板子隔开。
虽然年龄只有25岁,但小王已经在北京打拼了3年,住过学校的宿舍,也被黑中介骗过。他说,现在能住在这里已经很满意了,一个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对于没上过大学的他来说,这是件很让人骄傲的事情。
在记者的询问中,小王对北京的胡同完全没有概念,“就是几条混乱的巷子罢了”。
而与院子中的其他人,小王和他的同事也很少有交集。在他看来,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都很悠闲,他们要么有正式的工作,要么有退休金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
“没时间跟他们聊天,白天忙工作,晚上约朋友吃个饭或是看会电视,就睡觉了。而且似乎跟他们也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小王抓抓脑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专家惋惜
胡同文化消失 损失不可估量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专家高巍说,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起居的平台,当这个平台能够延续下去的时候,文化也就能传承下去。
在胡同里居住了好几代的人,有很亲近的邻里关系,甚至比自家亲戚关系都好。还有附近的杂货铺、粮店、油盐店等都是几代人持续经营,和邻里结交了很深厚的友谊,每一次买卖都是一种亲情的沟通,这种亲情对人感召力很大。
可胡同正在消失。1949年北京能看到的胡同有两三千条,而现在只能看到六七百条。现在的胡同居民都四散了,邻里之间见个面都难。高巍表示,北京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胡同才能世代传承。从元代到现在,胡同文化是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当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可是在短时间之内就消失了,对于文化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文/记者 张雷 实习记者 马晓晴 本版摄/记者 吴海浪
问题1:为出租加盖房 越来越挤
石桥胡同刘奶奶家,原来四屋合抱的小院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搭建的低矮砖房,旁边只留下不足两米的狭窄过道。
西面、北面和南面的大房子里住着原来的居民,中间的砖房和东边的屋子则对外出租。“每个房子都很小,也就10平米,院子东边的那户还盖了二层。现在的胡同就是这样,你租我也租,房子越盖越多,人越来越挤。”刘奶奶说。
跨过磨损严重的门槛,一抬头,就能看见过道墙壁上的8个电表,一闪一闪地亮着红灯。刘奶奶说,在胡同里,一个院的电表数就代表了院里有几户人家,“最大的一个院子,墙上挂着20块电表。”而她的这座院子里住着近30口人,租客至少有14个。
在锥把胡同杨先生的院子里,同样因为人多,盖满了自建房,有的用来当厨房、当浴室、当储藏室,还有的用来出租。杨先生说,院里的每一户都或多或少盖了自建房,不为别的,只为多占一块地。结果,弄得小院通道只有一人宽,一次只能过一个人。
问题2:杂物占地锁圈 停车太难
2013年11月20日记者来到石桥胡同,狭小的巷子仅容一辆小车通行,两侧安满了地锁。上午12点,一辆面包车尝试在转弯处掉头,可道路两旁堆积的杂物和停放的车辆让司机李师傅的掉头动作整整用了15分钟。
路边停着的车辆挡风玻璃上都贴有电话。“没有办法,胡同里就这样,车多,人多,还没有规矩。遇到过不去的只能打电话让人挪车。”司机李师傅说。
胡同里的车多可不只是汽车,在石桥胡同刘奶奶的院子,一户租客有4口人,为了做生意,全家配备了4辆自行车、3辆电动自行车、2辆三轮车,院子里放不下便都停在胡同里。“儿子每回开车来看我都进不来。”刘奶奶说。
同样情况也在锥把胡同上演。一个月来,记者走访了东城区近20条胡同,包括东四十条的7条东西向胡同、板桥胡同、北新桥头条、二条、三条胡同、分司厅胡同等,它们都面临停车难的问题。
“知道装地锁不好,街道也组织拆了很多回,但不装根本就停不了车。”家住北新桥二条胡同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随即采访了东城区多家街道办事处,建国门街道办和交道口办事处的负责人均表示,胡同太窄,街道办也只能努力协调。
问题3:院大门不上锁 给贼方便
提起胡同里的治安,家住石桥胡同的李大姐就不住摇头。这两年她连着丢了两辆电动自行车,“都不敢再买新的了,弄了一辆二手车凑合。”
“车不买新。”似乎已经成了胡同里的经验之谈。在记者走访中,破旧的自行车、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永远是胡同里的主流。
可即使这样,在北新桥二条胡同,王先生家的一辆浑身都响的“28大梁”依然不可思议地丢了,“原本是把车锁在了地锁上,可没想到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半截车锁孤零零地躺在那儿。”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治安摄像头已开始普及,但弯弯曲曲的胡同却有很多死角。2013年11月25日晚8点,记者在石桥胡同看到,约300米的路程只有4、5个昏黄的路灯,很多小院的大门都是敞开的,里面连灯都没有,黑糊糊一片。
住在胡同里的赵奶奶告诉记者,现在住在胡同里的原居民大部分都是老人,有的孤零零的,就是进了贼也不敢吭声。而在这里租住的年轻人每天上班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甚至要等到凌晨才能回家,“现在各个院子里的大门很少有锁着的,大家方便,贼也方便。”
问题4:商贩走垃圾留 居民难受
东城区多条胡同内都开设了饭馆,但饭馆附近的卫生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北新桥三条胡同内有一排小饭馆,人多时就把桌子摆到了外面。顾客吃完饭以后,一些餐盒、纸张扔得到处都是。而且很多饭馆把泔水直接倒入街边的下水道里,味道很是难闻。
船板胡同和苏州胡同靠近北京站、北京医院和同仁医院,这里的人流量十分大。每天来这两个胡同里吃饭的人非常多,很多乘客、民工、护工、陪床家属等都会到这里吃饭。人多垃圾也多,很多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扔得到处都是。
在石桥胡同李大姐的院子,租住了一家卖羊肉串的小贩,每天清洗羊肉的污水随便泼在地上,“下水道一个月堵了4次,房管所的人都修烦了。”锥把胡同的杨先生说,冬天天冷,有的租户不愿意出门上公共厕所,直接把尿倒在路边的下水井里。
胡同解困
怎样解决胡同中居民遇到的困扰?如何保住胡同的韵味?
在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记者看到,2014年东城在环境整治、拆除违建以及管理方式都有举措推出。
关于环境 坚决遏制新生违建
“重点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完成50条市级胡同街巷和14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私搭乱建等突出环境问题。”
东城区通过拆违专项行动发现,全区违法建设总面积在全市十六区县排名第六,总量靠前。10平方米及以下的违法建设占54.02%,50平方米以下的违法建设占96.36%。2013年,东城区集中力量开展拆违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735处、4.74万平方米,有效遏制新生违法建设。
2014年,东城区将强化“以房管人”,加强地下空间和群租房、黑旅馆治理,大力整治非法出租;坚决遏制新生违法建设,疏堵结合,分步骤、分阶段拆除历史遗留违法建设。
2013年还完成了24条胡同的整治提升工作。像在南锣鼓巷的基础设施改造上,采用“五进五出”装饰手法和用停泥砖切片代替普通青砖的方式,重新修整胡同外墙。
在胡同两侧铺装步道砖、路缘石和树池缘石,安装印有“南锣鼓巷”的金石艺术字,并以仿古漆油饰门窗、灯杆,尽可能保留其暗哑朱红的原貌,使老北京胡同韵味尤为凸显。
2014年,东城区继续将背街小巷作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全区背街、小巷胡同环境筛选,将一些有文保单位和历史遗迹等建筑的区域列为古都风貌保护区。
对这个范围内的胡同采取以修旧如旧、恢复历史韵味的手法进行重点设计和提升。整治内容包括整治建筑物外立面、广告牌匾,修缮门脸,清理大件堆物、废弃车辆,提升绿化美化水平,规范停车秩序等。
继续开展“单行单停”
关于停车
“继续开展胡同‘单行单停’,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管理。利用人防设施为社会提供500个停车位,鼓励引导社会单位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和提供错时停车位,缓解停车难。”
在整顿交通秩序、治理胡同停车方面,2013年,东城区以促进胡同交通“微循环”为主,又对20条胡同实施了“单行单停”。
其中南锣鼓巷周边共涉及6条胡同。前、后圆恩寺胡同,在路侧张贴523个车位的基础上,首次集中施划了107个黄色禁停、单向行驶、转向引导标识和2742延米黄色标线带,并用锣鼓造型的石墩作为止车设施,以达到单行单停目的。
在前圆恩寺胡同西口,委托街道和第三方专业公司,将一处2273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列入改造计划,未来可提供拥有7层停车位、近9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以有效缓解路面交通压力。
此外,五道营、东花市北里中街等胡同街巷,采用志愿者、协管员管理停车秩序,用红、黄、白三色区分禁停区和停车区,在部分有条件的胡同内装监控摄像头等措施规范停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今年,东城区将继续开展胡同“单行单停”。
试点准物业化管理
关于管理
“在胡同和老旧小区开展准物业管理试点,确保整治效果长期保持。”
关于开展准物业管理的试点胡同和细则,东城区并未在会上公开。记者发现,同样是拥有众多胡同的老城区西城,已在试点胡同实行准物业化管理。
西城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也曾被停车难、环境乱等诸多问题困扰,2013年,新街口街道选取六条、七条作为试点,通过引入第三方物业管理,探索“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
物业方面负责日常管理,如维护胡同内交通、停车秩序,及时监督并制止居民私装地桩地锁,并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至社区居委会及街道办事处。此外,还有养护绿植,维修电路、管道疏通,为老服务等等。
居委会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包括组建义务劝导队,对社区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宠物随处大小便等进行劝阻;在接到物业公司发现违章建筑的报告后,协调相关执法部门管理等。
北京市物业服务评估监理协会会长申跃华表示,目前,准物业服务管理还没有一种特别具体的模式,各区之间实行的都不一样。
申跃华表示,现在所说的准物业服务管理,一种是由专业公司来做,例如由电梯公司、配电公司、供水公司等对设施设备提供维护和保养;另一种则是由街道和社区组织一支队伍,负责保安、保洁等工作,提供专业化强度较低的服务。
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产权单位归属等问题,胡同平房区引进物业时,物业费的收取将会是最大的问题,“而且这个瓶颈还不好突破。平房面积计费和楼房面积计费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