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6.08.2015  11:41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肉类生产的第一大国,也是肉类产品消费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肉制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肉制品深加工设备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如今肉制品加工设备智能化是全球发展趋势,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也正努力追赶世界潮流。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没有机械化的肉制品生产线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商业部为了发展我国的肉制品加工,引进了部分西欧的肉类加工设备,“武装”了几十家大中型肉类联合加工厂,同时还引进了西欧的肉制品加工工艺技术。从此,我国的消费者在市场上见到了欧式肉制品,各大中城市也几乎都能买到这类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火腿肠为主打产品的高温肉制品,将我国的肉制品加工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火腿肠救活了很多国营肉类联合加工厂,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

  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设备将我国市场引入了欧式低温肉制品。而90年代的火腿肠灌肠机将我国的肉制品生产和销售推向了高潮。由此证明,只有先进的加工机械才能促进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引进设备和火腿肠灌肠机,我国的肉制品市场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丰富多样。

  技术投资力度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肉类加工机械与装备企业在重组基础上出现了新一轮扩建、新建、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行业投资量每年都在百亿元以上,主要集中在屠宰加工的技术进步上。

  先期包括禽类屠宰分割线,随后是猪、牛、羊的屠宰分割线,但引进设备占很大比重。例如猪屠宰加工从德国、荷兰等引进了三点式致昏、中空放血、蒸汽烫毛、火焰燎毛等生产线;禽屠宰加工引进了全自动化宰杀、脱毛、冷却、称重、规格分割生产线等。畜禽屠宰加工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国内的机械厂也开始消化吸收、仿制进口设备,进而自行研制。2004年,全国60多家肉类加工机械厂已能生产绝大部分西式肉制品加工设备,基本满足一般肉类加工厂的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

  近年来,国产肉类加工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肉类冷加工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重大跨越,出口量持续递增,增幅至少在25%以上,有些设备甚至还进入了肉类机械最先进的德国市场。

  自动化是发展趋势

  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制造业是为食品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及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而且,出生率的下降也使得我国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的来临,预示着食品加工领域向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未来工业生产都将是高度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虽然我国部分产品在中高端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国内食品机械产品、食品机械制造技术必将更好地体现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不断赶超国外先进水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