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十连增”后如何保障“中国饭碗”

07.03.2014  10:05
   摘要: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在一些粮食主产区,由于土壤肥力下降、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气候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增产已呈现后劲不足的疲态。同时,进口粮食猛增也进一步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两会聚焦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在一些粮食主产区,由于土壤肥力下降、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气候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增产已呈现后劲不足的疲态。同时,进口粮食猛增也进一步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在“十连增”的背景下,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在自己手里?怎样保障“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就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后劲不足、进口量增加,粮食安全隐忧初显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万吨,比上年增长2.1%。由此,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10年连续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一些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已经认识到,我国粮食生产已呈现增产后劲不足、粮食进口量持续高速增长等特点,粮食生产或将进入“平台期”。

  作为我国产粮第一大省的黑龙江,2013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00.82亿斤。但与前几年每年增产100多亿斤相比,近两年黑龙江 省的粮食增产量不断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比2009年增产132亿斤,而到了2013年粮食产量比2012年增加48.5亿 斤。

  由于需求增长更为强劲,国内农产品供求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粮食产品进口增势明显。“十五”和“十一 五”时期,我国粮食净进口一改过去交替增减局面,呈现出直线上升态势。2009年与2003年相比,我国年度净进口粮食增加4841万吨,增长了9.1 倍,年均增长112.6%。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而到了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1500万吨,大豆进口突破6000万 吨。

  全国人大代表付华廷说,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依赖国际市场是完全不可行的,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中国粮”急需突破土壤退化、农民撂荒、耕地占用三大制约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基础设施落后等传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占用持续增加等新的制约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孙斌表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农田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污染加重,严重影响粮食的质量和效益。

  据统计,我国全年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顷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每年农药实际利用率仅30%左右,未被充分吸收的化肥农药至少让 10%的耕地受到明显污染。现在“北大仓”的黑土地,表层黑土已经由开垦初期七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厚度,减少到目前的二三十厘米。在一些严重的坡耕地,黑土 层逐渐消失,有机物质含量已经很低。

  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说,农民打工收入大幅提高,大部分农民种田是保口粮,不是保增产。“辛辛苦苦忙一年,不抵一月打工钱”。随着沿海产业不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大量耕地出现非农化使用潮。

  此外,我国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情况变化很大,温室效应导致极端性天气增加。2013年夏秋之际,黑龙江省发生特大洪水,农田受灾面积近4000万亩,其中农作物大面积绝产绝收,洪涝等自然灾害直接影响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粮价、强补贴、规模化,“三管齐下”确保稳产增产

  代表和委员认为,要应对我国粮食供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务之急是提升粮食生产供应能力。从生产者角度考虑,稳定粮食生产要强化生产环节补贴力度和引导力度,在强调家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引导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提高优惠政策的边际效应。

  在继续稳定粮价、强化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孙斌说,实践证明,种粮规模上去后,收益能显著提高。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夏涛建议,要继续提高粮食产量,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从生产组织者考虑,各地要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调动产区和销区的政府产粮积极性。

  来自黑龙江、安徽等产粮大省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建立直观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也非常必要,这样能够提高粮食主产区积极性,防止“牺牲穷地方致富的机会去养活富地方”现象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