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成电这十年,赞赞赞!

15.10.2022  10:4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党的教育方针在成电落地落实,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立德树人守初心,矢志一流担使命的成电人,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奔跑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高质量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

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不断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电子科大用650架无人机表白伟大祖国

十年来,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部署,扎实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校院两级议事决策制度,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2人分别当选党的十八大、二十大代表。不断巩固发展大统战工作格局,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人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和社会任职超200人次,建言资政超500条,其中60余条获中央、省市部门采纳。加强对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14人次获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国家级表彰。

十年来,基层党建更加坚实。深入开展“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实施“强基固本、培育提升、示范引领、智慧党建”四项工程,入选全国、省级示范党组织和个人18个,获省级“两优一先”表彰33个。制定修订40余项党建工作制度,实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清单制,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出台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为主线设立“书记项目”,干事创业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双带头人”比例100%,配齐配强组织员队伍。新发展240余名教职工、2万3千余名学生入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创设党员先锋示范岗、优质服务红旗窗口,广大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

电子科大师生红歌快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十年来,思政育人成效更加显著。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七位一体”思政工作体系。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思政“金课”,实施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计划。推进精准思政,打造智慧学工网络育人平台,是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所有教育部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支持计划的高校。建设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牵头发起并成立西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盟,构建教职工校级荣誉体系,两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构建“成电讲坛、成电辩坛、成电舞台、成电书香、成电故事、成电展馆”六位一体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体系,建成国内首个综合性电子科技博物馆。大力开展思政精品项目培育,获教育部立项15项,位居全国第一。

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引领性人才

2022年,电子科大的高考理科录取平均分位次位居各省考生前0.63%,同比2016年的前1.19%实现大幅提高;本科生深造率从2012年的50.10%,上升到2021届毕业生的70.29%。这一“”一“”的对比,正是十年来电子科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学校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引领性人才。

十年来,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人工智能等20个急需的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形成“电子信息+”“智能+”专业生态圈。建成4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1年7月21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新工科建设·工学院院长峰会在清水河校区举行。与会嘉宾参观成电学子的课程作品

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实施“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新工科+新商科”等9个跨校院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实施19个学术拔尖人才培养特区、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10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促进科教融合,鼓励学术学位研究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全校所有工科专业建成从新生项目课程到高峰体验项目式课程的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全新项目式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反复迭代的工程设计与创新。打造研究生专业核心课300余门,校企共建高水平课程100余门,开展一流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成电学子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2金5银

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学在成电”蔚然成风,培养声誉不断提升:“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得到全国同行广泛认可,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排行榜》中连续五年保持前五,成电学子荣获“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金奖21项, 38篇学位论文入选中国电子学会等全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论文……

长期的探索实践也凝结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2019年和2021年,学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相继出台,锚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绘就了建设成电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施工表、路线图。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经费总量连续突破10亿元、20亿元大关,从2012年的8亿元增至2021年的28.12亿元,增长252%。

这一组数据充分显示出电子科大科技创新事业在新时代跑出的加速度。这十年,学校以军事电子为代表的国防科研、以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为代表的民口纵向科研、以校企校地合作和技术转移为代表的横向科研共同构成的科研架构不断夯实。

在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引下,“关于促进我校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托举工程”“双百工程”“攀登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计划先后实施,电子科大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十年来,学校基础研究实力稳步提升,累计获得自然基金项目2018项,直接经费超12亿元,新增国家级创新群体/团队8个。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张小松教授团队立足自主创新,潜心研究和攻关,研制出系列网络威胁检测装备平台,主持完成的“网络环境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创新平台日趋完善,新增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7个、创新引智基地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校地企联合科研平台120个。学校还面向未来电子信息发展建设国际创新高地,牵头建设天府绛溪实验室。

哲学社科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探索文理相互交叉、基础与应用相互协作的新模式,240余条咨政报告、科研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及党政部门采纳。

随之而来的是来自电子科大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过去十年,学校共有6项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主刊上发表,还牵头获得了包括一等奖在内的1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举突破了过去无《Science》《Nature》主刊论文、无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局面。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成电人永远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十年来,学校国防科研经费规模从2012年的4.3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77亿元,增幅达193.56%,牵头承担国家工程专项任务4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8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8项。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型号任务,1个团队和2名个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学校也在2019年将实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纳入长期坚持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致力于在电子信息领域为国家“撑起一片天”。

持续优化学科生态

优势学科保持领先、学科生态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过去十年,学校学科建设在巩固优势、优化生态的基础上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电子科大始终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先后实施学科拓展战略和学科提升战略,持续巩固并扩大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有力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

2018年9月27日,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院建立了一批跨学科的实体研发机构和平台,覆盖了从人工智能器件芯片、计算平台、算法模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各个方面。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大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获评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8个学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数量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位,国防特色进一步彰显。在主要国际学科评价体系中,“电气与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优工、强理、育新、精文”,十年来,学校学科生态得到持续优化。全面推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医学、数理五大学科群建设,实施基于一级学科的新的办学结构改革。大力实施“理科建设与学术水平实力提升计划”,推动建成与一流工科相匹配的强大理科。有序推进学科拓展,在国家急需和大力扶持的资源与环境、空间科学与技术、医学、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强学科布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优势学科引领辐射作用,围绕信息医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交叉领域,着力推进电子信息领域学科与理学、医学等的交叉融合。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国内外影响力。

十年来,学校新增网络空间安全、马克思主义理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总数达到31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学科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医、管、文协调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学科生态。

让成电人才成为响亮名片

6.3倍、22倍,这是过去十年间学校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数量的增长幅度。

从“人才强校”主战略到2018年升级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过去十年,学校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队伍体量不断扩大,高质量发展特征鲜明。截至目前,电子科大已有高层次人才超过30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重超过16%。

在最新一轮院士增选中,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龙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陟、祝宁华两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剑旗、张宏科两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师博士比例由54.7%达到79.4%;博士后在站规模从百余人增加到千余人,全职、外籍、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和比例显著提升……引领带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十年来,学校强化国家重大需求牵引,自主培养急需人才。坚持校、院、团队三级联动,以重大重点计划发掘、考验、淬炼人才:新当选两院院士2人,取得历史性突破;领军人才新增80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优势更加凸显;设立国防特色岗位,从近300位国防专家中遴选30人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我校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入选第一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我校电磁辐射与散射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构建国际国内引才网络,加快引进高端人才。不断提升事业引才、制度引才、以才引才效能,构建“三个海外招聘站、多个海外联络点、一个青年学者论坛”的引才网络,切实提高人才招聘覆盖率、来校成功率,成电青年人才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

打造干事创业优越环境,助推人才引领事业发展。联合学校23个职能部门设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小组,有组织地推动人才入主流、到前沿、上层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人才培养,带动学校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四年目标任务为抓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完善教师聘期管理,健全校院两级考核机制;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坚持分类发展和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和小同行评价,健全评价机制;试点实施预聘长聘教职制度,开展教研系列教师“3+3”制聘期管理;提升业务服务水平,证明出具、合同签订、校内流动等从手动到自助、从线下到线上,逐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老师少跑路……随着一项项举措落地落实,具有成电特色的人才治理体系加快完善,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才享其业的沃土正在形成。

国际合作交流呈现新局面

今年秋季学期,电子科大迎来了格拉斯哥海南学院首届本科生,标志着学校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之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格拉斯哥海南学院由电子科技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举办,响应国家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战略部署和教育部建设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工作部署,是两校携手合作十年后的又一扛鼎之作,也是学校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最新例证。

2021年10月11日,校党委书记王亚非、时任副校长熊彩东参加首期“海南自贸港国际英才班”开班典礼并为同学们授旗。

十年来,电子科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不断拓展,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国鲁昂高等电子工程工程师学院在理工科主流学科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获批办学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列,反响良好。格拉斯哥学院2022届毕业生国内外总体深造率超过90%,其中出国(境)深造率70.4%;格拉斯哥学院电子信息类(中外合作办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最长期限五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2021年下半年,学校成功主办了第46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第20届国际心理生理学大会和第29届ACM国际多媒体会议等顶级国际会议。高水平国际会议持续发挥学术影响力,十年间学校共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56场。

校际合作、师生出国(境)、外专引智工作等也积极拓展布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呈现新局面。2012年至今,学校积极推进同世界名校开展合作,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签署了425份合作协


十年来,8600余人次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访学进修等,45岁以下教师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人数占比达到82.6%。在“成电国际”系列品牌活动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规模达2.6万余人次,年均增速达11%,160余个交流项目覆盖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还建成了一支200人左右的外籍教师队伍,作用发挥显著,共有3名外籍教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9人获四川省“天府友谊奖”,1人获成都市“金沙友谊奖”,新增7个创新引智基地,目前总量达1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也是产业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过去十年来,电子科大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国防科研和电子信息特色优势,持续深化与区域、行业、企业科技合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

2019年12月18日下午,电子科技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十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深圳、湖州、衢州、宜宾、重庆等地布局建立8个区域性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校地深度融合的产学研体系,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持续服务国家重点行业产业发展,深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为3000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科技合作经费超过40亿元,将优秀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赋能传统产业。

2022年6月21日,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校长曾勇,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正茂校友代表双方为联合研究院揭牌。联合研究院将瞄准移动通信和新型ICT领域、 6G移动通信、大视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研发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不断深化与重点企业战略合作,先后与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电科集团、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与10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了112个联合科研平台,积极探索科学技术、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提升学校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2021年5月12日,电子科大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并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用八年时间助力贵州岑巩、四川康定“脱贫摘帽、精彩出列”,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里,3000余位师生校友参与一线帮扶工作,选派优秀青年干部17人次,累计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立项实施帮扶项目174个,高质量推进定点帮扶岑巩、康定和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学校还牵头成立高校“消费帮扶联盟”,指导建设教育系统“e帮扶”平台,惠及174个脱贫县。此外,保质保量完成援藏援疆工作,建立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聚焦重难点和突出问题,先后选派优秀教师29人次赴6所高校开展教育帮扶,推动支援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编辑:卿晗  / 审核:卿晗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