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咱成电的代表委员都说了啥?

08.03.2022  03:13

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先后在京召开。来自电子科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为民履职、积极建言献策,他们都提出哪些议案建议和提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曾勇: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议提高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采取推荐免试与统考两种模式,当前存在‘推免’指标的增长远远低于同期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今年的其中一份提案,关注 研究生“推免”比例 问题。

        曾勇认为,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 ,过长时间、过多优秀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刷题准备考研,不仅造成了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缺失,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甚至造成新的厌学状况以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缺失。

        对此,曾勇建议,提高“推免”比例,从“推免”工作制度来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了严格程序,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进行了综合考核,把好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入口”。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为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应当承担起研究生教育重任,可以在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办学质量好的“双一流”高校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

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是长江和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源区,在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我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为重点的科学研究还面临系统性不强、科研力量分散等问题,科研能力与生态地位不匹配、与实现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一系列重大科学认识与技术创新还亟待突破,学科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突破的关键阶段。

        对此,曾勇建议:第一, 地位突出,四川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独特优势 。在四川省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一个机遇和两大优势。一个机遇:在现有国家级创新体系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点实验室缺乏专门围绕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两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四川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够与其它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它省市形成差异化竞争;二是科研力量较强,拥有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众多科研机构和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科技创新研究集群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科研攻关优势明显。

        第二, 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 建。以“省部共建”为突破口,将创建工作与建设西部科学城(成都)、创建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战略相结合,一是支持四川组建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专项办公室,统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由科技部牵头,协调相关部委规划部署围绕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三是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为依托,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创新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开展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工作。

        第三, 瞄准前沿,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重点 。聚焦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以“新生物学”作为科研范式和任务组织方式,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整合创新力量,部署4个主攻方向:一是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家公园等保护地体系建设,聚焦关键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技术、山地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与应对、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机制与碳中和技术的研究。二是瞄准生态安全格局战略需求,开展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驱动机理研究,创新生态修复核心技术体系;聚焦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屏障功能的叠加影响,研发适应性管理调控与应对等关键技术。三是围绕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问题,系统认知生物资源的物质基础,建立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体系和关键技术平台。四是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转化等理论创新,发展城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构理论,开展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价值转化、乡村绿色发展的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等。

开发共享电池包,缓解新能源车“里程焦虑

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然而,充电桩的发展存在结构性难题。尽管行业前景看好,但充电、换电运营企业眼下仍然深陷盈利困局。”曾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政策驱动的起步阶段”“政策市场双驱动的过渡发展阶段”,伴随2022年产业补贴完全退出,进入“市场驱动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着新挑战。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增充电桩93.6万台,同比增长193%;2021年我国公共及私人充电桩保有量261.7万台,按同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桩车比1:3。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然而,充电桩的发展存在结构性难题,表现在:公桩与私桩比例不平衡,而共享私桩数量少;“快充”的直流充电桩低于“慢充”的交流充电桩;公共充电桩的使用在时空上均呈现不均衡状态;公共充电桩建设分布不均衡。

        曾勇分析:从充电模式来看,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充电桩盈亏平衡利用率为8%-9%,而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日有效利用率为6%,大部分充电桩运营商盈利困难,行业整体处于亏损阶段。从换电模式来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共有换电站1192座。分析机构认为,乘用车换电站盈亏平衡点对应在20%左右的利用率,而目前已投运的换电站利用率普遍达不到。此外,换电技术涉及专利,目前处于企业自主研发、独立建设运营阶段,缺乏协同和共享;换电模式推广受车体设计、电池规格、连接接口等多方面差异性因素的制约,尚无国家标准,换电站的规模化商业运营推广条件还不成熟。

        “建议政府和具备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联合,推动建立电池标准,实现电池的兼用性和安全性;开发共享电池包,消费者可根据出行里程需求灵活匹配电池数量。”曾勇提出,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整车成本的35~40%, 建议推行电池租赁,降低购车成本;推广“电池租赁+电池更换+电池升级”的组合模式 ,既可降低前期购车成本,又可按需更换电池。

        同时,他 建议加强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支撑,建设适配换电站,探索共享换电模式 。“标准化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但换电技术的标准化面临诸多障碍,需要电池规格和更换方式两方面的一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生产商,材料、排列、能量密度等不同,统一标准要求改变已有的生产投入和生产方式;不同车型换电方式也不同,统一标准则需对车身及底盘结构进行改造。”曾勇调研发现,换电标准化涉及多方利益,建议政府主导,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推荐性标准到国家强制性标准逐步过渡,联合汽车生产商、电池生产商和换电运营商,在统一电池标准上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同时,加大测试技术和仪器装备的研发。

        此外, 应成立行业联盟,打造行业生态系统 。新能源汽车创造了不同价值网络的生态系统,建议加强跨行业协作,组建多方联盟,共建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共生;探讨电池和充电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统一换电标准,提升换电补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推进无线充电、自动无人充电等新技术研发。

         尧德中: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

三方联合打造科研舞台,促进成渝科技的高水平融合发展

        尧德中分享了 成渝双城经济圈如何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 的构想:国家布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包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实质是希望促进两地更好的科技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尧德中说,从我所在的科技界来讲,成都和重庆的科技人员是有积极性的,比如我们去年成立成渝脑智联盟,两地脑科学相关的学会都积极参加了,都希望联盟的成立,能够对成渝脑科学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为此,特别 希望政府能来搭建支持联盟科研合作的舞台

        首先,科研是“高消费”,是需要资金的。尧德中建议,可以考虑由三方(中央+川渝)共同出资,打造联合科研平台,国家可以由国家自然基金委或科技部出一部分钱,四川和重庆各出一部分钱,三方共建科技项目平台,然后发布与两地密切相关的项目指南, 鼓励成渝两地的科学家联合开展科学研究 ,也可以成渝两地+全国甚至国外优势单位联合研究,从而调动本地和国内外优势资源共同解决成渝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难题,同时 培育壮大本地科研队伍,厚植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既有经费,又有任务和目标,还能促进科学家成长,一举多得,可望以很少的投入,把成渝地区整个科技板块撬动起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 尧德中说。

        成渝两地科研又将怎样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呢?成渝本就是兄弟,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当今科技领域空间极大,加上成渝原本就是一家,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性,以脑科学为例,整体上来讲,重庆在宏观的心理认知行为方面较有优势,成都在神经信息方面较为突出,在基础神经科学方面,两边的优势点也有不同,如果把这些都很好的发展起来,整合起来,就可以在成渝大格局上,形成完整的脑科学链条,甚至达到媲美国内其他优势地域的状况,奠定成渝整体在全国的前列地位。

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建议推动基于丰富脑器交互的全民健脑运动

        “60岁以上患老年痴呆占同龄人的6%左右,到了85岁甚至可以达到1/3,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尧德中介绍,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有983万,到2050年预计将超过2000万。但由于其病因复杂,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是大脑的老化问题好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增高。”在尧德中看来,中国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活方式、寿命、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因素均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产生影响。

        尧德中介绍,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实有三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的,也就是药物治疗;二是从功能活动方面进行干预,通过物理场等方式进行干预;三是心理层面的干预,让患者打开心结从而让患者的状态更好,但这三种治疗方式都不能根治阿尔茨海默病。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病因调查中,有40%的因素较为明确,但仍有60%的因素不太清晰。”尧德中介绍,目前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基于此,他认为可以从对较为明确的风险因素进行干预,去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时间。

        尧德中强调,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需要遵循系统科学的观点,全方位地去调控大脑,包括锻炼身体、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等。“脑器交互其实指的大脑以外的所有东西的,包括环境、身体器官、外界玩的东西等等。

        他建议, 在全国发起基于丰富的脑器交互干预的健脑运动,提高人民的脑健康水平,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 ,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履职尽责 共商国是

两会中的成电声音

聚焦国家战略和民生关切

体现了代表委员们

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成电人将不懈奋斗 砥砺前行

在新的赶考路上赢得更大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