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农学院院长齐聚我校共同研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26.10.2014  23:30


      10月25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会暨第八届中国农学院院长年会在成都校区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农学院的院长和专家代表100多人参加会议。

      我校荣廷昭院士、副校长杨文钰,中国农大副校长李召虎,南京农大副校长丁艳峰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开幕式由中国农大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彭友良主持。

      杨文钰致开幕词。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学校和农学院的发展情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通过会议加强各校之间交流,促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李召虎、丁艳峰分别发言,提出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农学院人才培养应该实现好转型,追求特色发展,大胆创新,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贡献好的经验。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庆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曹凑贵、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学部常务副部长李加纳、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黄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海江波、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海清、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赵全志、我校农学院副院长任万军分别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就各院校在卓越农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做了交流。中国农大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金危危对作物学“十三五”规划报告进行了介绍。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实施“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目标。我校农学院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法有一些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将“分类培养”确定为农学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总体教改方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将学院各专业分为学术型、复合型和应用型3种人才培养类型。学术型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复合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应用型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利用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等为抓手,在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与按专业间分类相补充的专业内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和科研兴趣计划,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设置“标本制作”、“农技课件制作、演讲及推广”、“参与式发展”、“卷烟制作”、“种子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每年参与比赛的学生近1000人,占学院本科学生总人数1/2以上。与学校就业工作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接轨,设置校、院级创业计划项目,建立了“高端学术报告制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近两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5项;近3年获创业大赛奖励国家级10项、省级31项;考研同学受到北大、清华等985、211高校或中科院系统的欢迎,近4年学院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在98%以上,获得学校就业工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与会代表围绕作物学“十三五”规划报告、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就作物学研究面向需求、面向交叉学科,农学院生源、青年教师培养、实践教学问题以及党建思政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农学院 人才培养 院长 全国高校农学院院长齐聚我校共同研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