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巴山新居 农民变成工人

05.03.2014  16:24
原标题:本文刊载于2014年3月5日《中国新闻》报B11版

聚居巴山新居  农民变成工人

        ——四川省巴中市探索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之路径

              点击查看报版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槐树村“巴山新居”工程聚居点看见:以前散居的村民如今集中居住,一幢幢 “小洋楼”错落有致,电器、光纤、网络入户,环境雅致迷人;土地已流转的村民当上了产业工人,土地未流转的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在村里企业挣钱,这工人有法当。”村民吴正秀告诉记者,她家的五亩多田地全部流转给了成都翼展公司,每年仅租金就有8000多元,她在翼展公司上班,月薪2000多元。 目前,该村过半的村民已由农民变成了当地“工人”。

        槐树村的变化,是巴中统筹城乡,实施“全域扶贫”,推进整体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目前,像槐树这样的新村在巴中大量涌现,一大批村民变成“市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 。

        巴中是革命老区,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核心贫困区域。历年的扶贫攻坚已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按照2300元扶贫新标准,到 2011年底,巴中仍有87.1万困人口, 41.39万农民群众住在高寒山区、土坯房(危旧房)中,占农户总数的34.2%。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1年以来,巴中市大胆探索统筹城乡、全域扶贫的新方法,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村容、新机制、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并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发展,拓展群众的致富门路,以确保“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从整体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巴中把全市划分为100个扶贫片区,覆盖188个乡镇;每年启动12-16片,建成一片,致富一片,连片扩面。把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纳入全市四级城镇体系,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重点镇41个、中心村80个和农村聚居点4500个。至今年2月,已建成重点镇9个、中心村38个、聚居点935个、新建(改建)15.53万户,37万人住上“乡村别墅”,农民变成工人。

        记者先后来到巴中市平昌县驷马水乡、灵山乡草坝村,通江县广纳镇渠江社区、沙溪镇王坪村,巴州区水宁寺镇的香炉村和恩阳区柳林镇的玉金村等地“巴山新居”工程聚居点,看到每个聚居点都配套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贸、休闲娱乐设施设备,同步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1+N”党建综合体,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农村便民服务工作站。

        “过去想都不敢想,你看我们现在农村和你们城里人还有啥区别?”驷马镇创举村村民李明生热情邀请我们来到他新房,我家5口人共住240多平方米的房子,楼下用来开超市。“真是托政府的福!光建房,政府就补助2万元。这搬迁前后,变化真是两重天啊!

        记者手记

                自2011以来,巴中市积极探索 “全域扶贫”新模式:将有条件的农民向中心村和聚居点适度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工业向园区聚集;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以城镇化的思路建设农村,以“巴山新居”工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管理方式向自主自治自我管理转变等。巴山新居”工程正让四川省巴中市的农民生产生活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已有37万村民住上“乡村别墅”,农民就地变成工人。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一轮又一轮扶贫攻坚战和国家深入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已让巴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巴中属于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核心区域,仍存在差异施策、工作欠平衡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全市仍有相当部分农村人口贫困,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更需要扶贫政策支撑,增强扶贫保障,加快产业培育,加快基础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激活扶贫开发要素等举措。 (苗志勇  罗福荣)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