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凝心聚力 争创佳绩 不断开创地学学院又好又快建设发展新局面

04.12.2014  11:21

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学科建设上水平、科学研究出成果、人才培养保质量、党建工作有特色”为目标,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带领全院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使该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多方面工作已全面或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和目标,开创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局面。

抓好党建工作  确保学院健康 发展

几年来,地学学院党委通过中心组学习、党政联席会、教职工大会、党支部书记工作会、党支部会议等各种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重大决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使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一到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来,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思想保证。同时,注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大局意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院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党支部设置,实现了教工党支部建在系上,有效地将党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做到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实现了研究生(含博士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实现了“本科生一年级有党支部,二年级以学科成立党支部,三年级以专业成立党支部,四年级班班有党支部”的目标。目前,学院有49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8个(含离退支部1个),本科生党支部16个,研究生党支部20个,博士生党支部5个。党支部组织建设方面,学院共有9个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7人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46人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制定了《地学学院党委发展党员工作规范》,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创新方式,其中,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引导,院党委书记就始终坚持将组织关系放在新生党支部,将党的基础知识教育贯穿到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自2010年11月成立的第七党校共开办党课9期,培养积极分子691名;发展党员485名,党员人数和比例稳步提高,目前学院共有党员622名,其中学生党员505名,教工党员117名(含离退17名),本科生党员比例4.6%,研究生党员比例54.7%,教工党员比例78.1%。

目前,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明显,如在“雅安地震”期间,地震发生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党员教师坚守各自岗位,尤其是学院胡卸文教授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工作尽心尽职。学生党员也以实际行动为同学们做出表率,每年获得奖学金和各类表彰的学生中党员比例均在51.2%以上。

按照学校《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工作要点》,地学学院党委有计划、分步骤扎实推进了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主题教育、理论研讨、志愿服务等5大类主题党日活动25项,在创先争优表彰活动中,该院共有4个党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党支部,23位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5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其中党委组织员刘冠军同志还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地学学院领导班子着力推进作风建设,采取交流研讨、群众座谈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全院教职员工及学生调查问卷活动,收集到院领导班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14条,学院在管理方面的问题12条,其他意见建议29条。针对收集的意见、建议,领导班子成员对照党章和廉政准则,认真查摆 “四风”问题,在思想根源上进行深入剖析,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总结,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各项整改措施。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院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 绩喜人

学院按“人才—平台—项目—成果”依次推行的发展思路,推动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思路。近年来,先后引进数名高层次人才,并成功申报“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同时,加大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投入力度,设立青年教师教学基金、科研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进修,几年来,先后有30多名教师赴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和交流。学院教师数量从2010年的90余名发展到现在的117名,教师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截止2014年年底,学院有教职工151人,有专任教师117人,其中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四川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人。

几年来,学院顺利完成了学科整合任务。以学院揭牌仪式为载体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并形成了新学院平台上共同发展的理念与目标;制定了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启动和开展了有关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以测绘学科作为试点,聘请境外教授为学科建设顾问,为学科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努力打造国际化教学课程。2013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分别列居全国第6、12位。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院也取得新突破。“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实现了学院国家级平台的新突破;与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建设的“四川省环境保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检测重点实验室”获得四川省环保厅的正式批复,2013年全年已投入1000余万元;参与建设的“四川省应急测绘保障与地质灾害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2013年完成了全年高水平实验室设备购置项目的申请、招标、采购及验收,按本硕博一体化体系建设理念建设的学院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开工建设并即将投入使用。

学院科研工作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科研经费保持在3000千万元以上;4年内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其中,2014年度,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项目再创新高,获批项目14项,位列全校第二;仅2013年全年,学院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60余篇;此外,获批6项,获“973”子课题1项、“863” 课题3项、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项目新增5项,获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科研获奖取得突破,由学院刘成龙教授牵头负责的“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成套技术”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参与、朱庆教授牵头申报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2013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生人数增加、社会对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变化,既给学院带来发展机遇,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机遇和困难,学院积极应对,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进与强化:建立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教学质量抽查、青年教师跟踪培养等措施;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下大力气进行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官方网站发布的本科专业排名中,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地理信息系统排名第3,测绘工程排名第4,地质工程排名第6,消防工程排名第3。同时,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号文件精神,制定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几年来,学院学生思想稳定,积极进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集体和个人,36个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优秀班集体,12 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716 人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就业率连年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美国阿肯色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日本山梨大学、越南河内交通大学等院校以及国内大学、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仅2013年,全年共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者30余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聘请2名外籍专家来学院讲授2门全英语课;出国出境参加学术会议的师生共有40人次;选派7名教师出国访问;举办国际会议2次。

为稳步推进校友工作,学院成立专门校友工作办公室,分学科召开了多次校友座谈会;以学院揭牌仪式为载体整合了校友资源,同时,成立了地质、测绘、环境校友行业分会。几年来,学院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得到了广大校友的倾力支持。

为积极服务社会,学院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以低端创收支撑高端发展为理念,与四川省冶金地质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环保厅、四川地质测绘院、四川武警消防总队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为交通运输系统和环境保护系统培训业务骨干、中青年管理干部共2000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院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科结构逐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地位明显提高,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全院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辛勤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学院工作距离形势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地学人将自强不息、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