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联姻 农旅结合 让美丽新村幸福起来

16.03.2015  11:21

3月8日早上,家住平昌县驷马水乡景区的残疾人贺军就忙着把爆米花机、榨汁机等搬到屋旁的小坝里,做好营业准备,他的摊位每天都有上千元的收入,“这么好的生意都是县里发展起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

 

2012年来,平昌县启动了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文旅联姻、农旅结合,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发展起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跻身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既望得见山,又看得见水,还能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画卷,正在平昌大力徐徐展开。

 

分区培育 构建异彩纷呈文化长廊

 

近年来,在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平昌县打破凝固思维,新村“千姿百态”,凸显品质,突出特色:新居建设变“律诗”为“散文诗”,呈现跳跃性、变幻性、多样性;在道路建设上,淡化呆板的道路功能,合理、巧妙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新村绿化上,做到一个村有一类植物特点,打造不同种类植物博物园、微田园、小菜园。新村建设体现农村社区特点,突出田园风光、农家文化。

 

把新村作为旅游景点打造,该县着眼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一乡一色,一村一品,不同的新村挖掘培育不同的文化:驷马水乡培育孝道文化、水乡文化、休闲养生文化;驷马镇元峰村培育现代农业观光文化;得胜古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重在培育山地运动文化;灵山乡巴灵台挖掘古巴人文化;元山镇中岭村、通木村培育田园风光文化;佛头山国家AAAA级风景区则是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130多公里的乡村文化旅游环线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廊。

 

整体包装 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平昌县采取挖掘、保护、提升、培育等方式,打造培育“水乡、生态、红色、民俗”四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水乡文化品牌。通河、巴河横贯平昌全境,交汇于县城,境内河道总长747公里,水域面积达153.18平方公里。依托水域广阔的资源禀赋,平昌以亲水休闲、沿河水景、水上游乐为特色,高品质策划包装白衣─江阳景区、双滩─风滩百里库区等精品水乡文化项目,完成驷马景区、牛角坑水库景区、友谊水库景区建设,加快两江国际综合体、王家嘴码头景观打造力度。在“2013美丽四川,水秀蜀乡——寻找心中最美人工湖”大型公益活动中,江口水乡驷马景区上榜全省10佳“最美人工湖”。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3年来,平昌县建成巴山新居3.7万户,建成中心村、新村聚居点147个。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整洁舒适、配套完备的巴山新居聚居点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成为了游客们周末、节假日旅游的首选。同时,该县在五木乡石马村打造出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发展山地运动。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三二年,腊月天,徐向前领兵进巴山,一仗打到得胜山,受苦人民心欢喜,江口红了半边天。”这首红军歌谣《红了半边天》中提到的“江口”,就是今天的平昌县。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现有红军战斗遗址、遗迹103处,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处)。早期重要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故居、纪念碑馆座落于此,红军文化深厚。该县于2012年5月启动了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建设。目前投资3.5亿元建成了红军石刻标语长廊、红色歌谣长廊、红色星火长廊、红军足迹广场等。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巴灵大院是米仓古道重要遗址“巴灵台”下一个古村落。该县注重传统院落的保护,对巴灵大院的旧民居进行了科学规划和改造提升,“删繁就简”添加了传统院落的文化元素,建立了农耕文化展览馆,使之成为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载体。

 

提升文明繁荣文化 新村美丽又幸福

 

平昌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提升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繁荣了乡村文化。

 

仅在“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佛头山”平昌县乡村旅游一条环线上,由当地农民开办的农家乐、小卖部、小卖摊有800多家(个),节假日间家家生意火爆。有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增收基础,农民朋友开始注重精神面貌和内在素养。在北京经商12年的冯静,是土生土长的灵山乡民意村人,去年回乡投资180万元搞起了生态养殖观光园。她说,回家乡发展这一年多,农闲不再闲,村民有的到村图书室看书充电,有的忙着经营农家乐、小卖部……忙得不可开交。

 

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每天傍晚,元山镇中岭村的休闲广场广场上便会响起这样优美的旋律,大家聚在一起翩然起舞。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平昌县推进了新村综合体“6+1”建设,村级文化体育阵地建设是其重要内容,新村里建起了村民休闲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村村广播响,户户闭路通,公益电影月月看,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丰富着村民们的文化体育生活。(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