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初试24小时营业:喜忧参半

20.04.2014  09:06

三联的努力若是成了,将收获一段文化与经济共荣的佳话;若是不成,也至少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几天前,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营业。赞成者不少,不看好者也有之。有教授不赞同地说,12点之后书店继续营业违反图书经营基本规律;在书店产业快速下行的趋势下,这种自救没有多大效果。

就三联事件本身而言,争论谁对谁错没多大意义。三联作出24小时营业的选择有充分的理由:去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财政部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12个城市的56家实体书店得到9000万元补助。其中,包括三联在内的5家北京书店,每家获资约百万元。所谓“试点”,不就是给一笔钱让你试着去找一条路,为特色实体书店不景气的现状寻找突破口吗?在采访中,三联负责人明确表示,得到国家补贴是延长营业的直接原因,且综合所处位置、周边人流等因素,延长营业一定是不亏本的。从实际效果来看,试营业的几天,这一举动得到了读者热烈回应。

进一步说,三联这样的书店不同于一般的图书卖场。他有自己鲜明的定位,被读者视为精神家园。就算大半夜前来,读者也是为了寻找“所有的书都是我的菜”、“随便摸一本就有惊喜”的自在感。更何况,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三联的品牌号召力都使他有底气全天候等待读者上门。

但是,延长营业的举动也触动了敏感神经,尤其是如何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过于强调经济因素会侵蚀文化品牌,经济力量发挥不足又可能面临整体边缘化的危险。三联恰恰在两方面都有教训。此次延长营业,初看在文化推广和运营探索方面都有价值,细看也有隐忧。比如,财政补贴不给了怎么办?读者新鲜感过去了怎么办?24小时营业如果是三联一系列改革的开端,将会很值得期待。如果仅是运用国家补贴进行的单项运作,它在文化经济探索方面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从那位教授的表述看,他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解读三联延时营业,抛开过激的言辞不说,这种论调反映的其实是一种不满足:24小时营业也好、多元经营也好,都不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改革,而是跟从别人脚步。况且跟随的原型——台湾诚品书店——也出现了业绩下滑的情况。我们依然期待三联这样的老牌文化企业能加快改革步伐,我们等得太久了,太希望下一秒就能出现一批能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文化领军者。

一蹴而就不现实。网友们心态更平和,评论一边倒地支持书店。这毕竟是一件好事,效率还在其次,至少初衷是好的。网友们的态度,反映的是普通群众共同的心理需求,我们支持每一次努力,而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尊重。

至于行业经济下行、企业业绩下滑等状况,也无需视为洪水猛兽。按照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未来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行业都会在互联网思维改造下脱胎换骨。有的可能会被取代,有的可能会相互融合。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经历转型再造之痛,如果不努力自救,岂非更无生机?

从这个角度说,三联的努力若是成了,将收获一段文化与经济共荣的佳话;若是不成,也至少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乔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