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四川改革发展“好声音”

09.03.2015  10:55

  ——四川代表团开放日聚焦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会议向媒体开放。上百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

  上午9时,会议开始第一环节:继续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和预算报告。来自国内外的记者们活跃在会场内外,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播会议信息,忙碌的身影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10时50分,会议进入第二环节:媒体提问采访。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们聚焦四川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抢着提问,场面热烈。“一带一路”,怎么抢抓发展机遇?民生改善,怎样做实做细?良好政治生态,如何加快形成?天府新区未来发展方向是啥?……现场采访中,记者们直奔主题,王东明、魏宏、钟勉、王宁、何健、唐利民等代表坦诚畅谈。

  一来一往间,四川改革发展“好声音”传向世界……

  谈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把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进行到底

  新华社记者:王东明书记,近年来四川班子队伍建设面临特殊情况,您也经常讲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任务尤为繁重。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东明:谢谢你对四川干部队伍建设的关注关心。毋庸讳言,前些年四川干部队伍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根子还在政治生态上,这当中既有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也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给四川政治生态造成恶劣影响。十八大前一段时间,四川一些干部热衷于抱大树、攀高枝、跑官要官,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利益输送,败坏了党风政风,也影响了社会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励精图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重构政治生态的历史新时期。四川省委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下决心打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做好四川自选动作,发动广大干部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持续用力正风肃纪,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这两年,全省查办涉及“四风”方面的案件4500多件、处分4000多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三是旗帜鲜明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4600多件、处分27900多人,其中查办市厅级干部60人、县处级干部748人。力度是非常大的。当然,查处案件多,既说明我们态度坚决,反腐取得了成效,也反映了干部队伍中违法违纪问题的严重性。

  四是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形成“不敢腐”震慑的同时,建立“不能腐”的机制。特别是深刻汲取已查处腐败案件的教训,梳理出10个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包括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由省政府逐一建章立制,制定了“五个规定”、“五个意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减少自由裁量权,同时提高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五是在思想上筑牢“不想腐”的防线,大力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向兰辉、毕世祥、菊美多吉等身边先进典型学习,同时抓好反面警示教育,组织各级干部包括省级干部、新提拔干部到省法纪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六是鲜明用人导向,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刷新吏治,把好选人用人关。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和“好干部”标准,注重选拔长期在基层一线艰苦奋斗的干部,注重选拔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经受考验和锻炼的干部,选拔了一大批政治坚定、勤奋务实、清正廉洁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

  总的来看,通过这些努力,全省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员干部保持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履职尽责,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坚定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把这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进行到底,进一步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我说的良好政治生态,就是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政治生态。我们要为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蓝天绿水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们非常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我想问一下王东明书记,四川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通过地方立法来保护环境,四川在这方面是否会加大力度。

  王东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刚才在介绍情况时我讲过,近年来四川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引进的国内外资金、新布局建设的重大项目,包括一二三次产业,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我们的理念就是“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蓝天绿水。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这方面,四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扩大增量中转方式调结构,也包括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包括你刚才提到的立法,应当加强。现在,四川省、成都市和几个州,都有这方面的立法。下一步,设区的市也将被赋予立法权,全省各地都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同时要强化法律执行和监督。

  谈“一带一路”战略:

  四川从三个重点抢抓战略机遇

  中央电视台记者:四川是内陆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天然交汇点,又是西向、南向国家与西部合作对接的优势“落脚点”。四川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的战略机遇?

  魏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关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化。四川作为西部大省,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讲,是连接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从长江经济带来讲,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需要利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来建设对外经济走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四川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参与两大战略实施呢,有三个重要点:

  一是大力建设国际大通道。我们主动对接国家西向南向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加快铁路、高速公路特别是航空枢纽建设,畅通西向,加强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的合作;突出南向,深化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合作;联动北向,深化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加强东向,积极融入长江黄金水道,融入亚太经济圈。特别是抓住成都新机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西部航空枢纽,打造亚欧航空物流通道,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

  二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大平台。四川有众多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内陆口岸等开放平台,有领先西部的商务环境,比如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要加快这些平台建设,积极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举办重大对外开放活动。

  三是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通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我们可以开放地来谋划拓展四川产业发展;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来推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蓉欧快铁为依托,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引导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重点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水平。

  谈扶贫:

  今年再帮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香港大公报记者:上个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上提出,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据了解,四川省去年共推进了10项重点民生工程、19件民生实事,尤其是在针对近130万人脱贫方面,成效显著。四川今年将推进哪些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钟勉:最近几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实施了“五大扶贫工程”,强力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去年,我们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0万人的目标。

  但是,四川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仍有近500万农村人口没有脱贫。未来几年,精准扶贫、精准减贫的任务还非常重要。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全国要减贫1000万人,我们四川的目标是减少109万。这需要在精准扶贫,特别是记者朋友说的“真扶贫”、“扶真贫”上下功夫。

  第一,精准识别对象,解决好“帮真贫”问题。要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农村扶贫识别标准,综合考虑农户收入、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确定贫困户;同时,综合考虑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等情况,确定贫困村。要按照农户(行政村)自愿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等程序,公开、公正、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并填写登记表和扶贫手册,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精准制定方案,解决好“真帮贫”问题。组织干部驻村帮扶,落实帮扶责任,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一户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的规划计划方案和具体的措施,引导、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第三,精准实施扶贫,解决好“扶真贫”问题。我们把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改善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条件,推动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施“3+2”精准扶贫措施。“3”就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家庭后备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扶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促增收。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2条“兜底”的保障政策和医疗救助。

  第四,实施精准的减贫退出,解决好“减真贫”的问题。我们以县为单位,制定贫困户、贫困村年度减贫计划,将减贫对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户和人,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退出,并按照程序,在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政府进行公示,并从建档立卡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中退出,做到公开透明、群众公认、及时销号。

  谈天府新区:

  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又一个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凤凰卫视记者:我想问一个关于天府新区的问题。去年,四川天府新区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几年,将在探索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子、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宁:首先感谢您对四川天府新区的关注。我简要介绍下四川天府新区的情况,它地处成都平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偏东的区域,按照现在规划的面积和范围,包括成都、眉山、资阳3市的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街道),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

  这个区域应该讲是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体系完备,开放环境也比较优越,科教实力也比较雄厚。是成渝经济区发展“双核”之一,也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

  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国家级四川天府新区,要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高端的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同时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建设成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天府新区作为推动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跨越”的重大机遇,及时出台《加快推进四川天府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时进一步完善天府新区管理体制。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去年天府新区实现GDP1730亿元,增长10.9%,比全省8.5%的经济增速高2.4个百分点。目前天府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网络的骨架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加快集聚发展,实现了“快速起步、重点突破”。

  下一阶段,我们将从四方面加快推动天府新区的发展:一是着力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新城市。二是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核心目标,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聚集。三是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围绕天府新区的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我们出台了《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发展若干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科技等八个方面、23条,这些政策与国家批复的要求以及总体方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政策,形成配套衔接、支持有力的政策体系。

  我们将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又一个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谈住房保障:

  “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惠及城乡困难群众

  人民日报记者:我提的问题跟四川人民的住房保障有关系。去年,四川开启了“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总共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改造的棚户区危旧房达到了104万套,尤其是改造棚户区,去年的数量相当于以往5年改造的数量总和。能否介绍一下,像这种大手笔的民生工程目前推进的情况,以及今年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何健:去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启动实施了“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一年来,这个行动在四川扎实顺利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总共为城乡困难群众建设和改造了104万套住房,正如记者所说,这个力度是空前的,特别是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了我们2008年到2012年5年的总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城镇,去年总共建了51.6万套,其中40.6万套是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1万套是保障性住房,“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向农民工定向供应公租房1.7万套。二是农村,建了52.3万套,其中危房改造20.3万套,其余30万套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美丽新村建设、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等的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芦山灾后的农村住房重建中,我们探索打破现行城乡住房二元管理模式,把农民分散自建的住房纳入政府监督管理范围,确保了新建的农房质量安全,也把中央要求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农房重建要强制性抗震设防落实到每一户。

  201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将继续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总任务是新开工35万套,续建70万套,建设农村住房30万套,135万套的总量将超过去年。今年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进一步加大“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工作力度,另一个是改变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还房安置的办法,鼓励引导城镇居民自愿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今年要超过40%,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农村住房建设方面,将总结芦山地震灾后农房重建的经验,打破现行的城乡住房管理二元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一体化管理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把农民自建的住房纳入管理。

  谈壮大优势产业:

  从六个方面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经济日报记者:我注意到一个数字,去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发生可喜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四川如何加快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唐利民:去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新常态,着眼于推动四川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筛选确定了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与健康服务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着力使十大产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一年来,十大产业的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分别建立了推动每一个产业的领导小组和省领导联系工作机制,制定了工作方案,启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技术路线图、时间表的编制工作,一批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启动实施,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发展质量明显高于、发展机制明显优于其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下一步,我省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专项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时间表,把新的产业实化到具体企业和项目上。二是狠抓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参与全球竞争的领军企业和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拳头产品。三是整合资源,加大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投入,切实利用和发挥好各类创新组织和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引进培育并举,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龙头企业,加强与国际大公司大企业合作,注重引进领先的产业主体和产业链,根据市场所需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走出去”,抢占国际国内市场。五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机遇,利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等先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理念、方式和模式,通过信息化带动十大产业加快发展。六是进一步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努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各种资源和创业资本集聚,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近期,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出台促进十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在科技攻关、创新联盟、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模式创新、推广应用示范等关键共性环节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奖励引导、产业基金、应用示范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方式,必将为十大产业的快速成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