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郝莉:从《博耶报告》看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
由于不满研究型大学忽视本科教育,1998年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 [1] (简称《博耶报告》),呼吁各大学给予本科教育更多重视,并从10个方面给出了建议。2001年,委员会发表了针对123所研究型大学开展的调查及分析结果,即《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 [2] (简称《三年回顾》)。本文拟从两份报告出发,基于《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3] 、《西南交通大学教师队伍本科教学情况分析报告》 [4] 以及《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分析报告》 [5] 相关调查数据与分析结果,结合我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给出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构想。
一、研究型大学的共性特征
在深入讨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大学可以称为研究型大学。《博耶报告》中总结了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包括:
(1) 具有较为齐全的本科专业,并将研究生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2)研究优先,研究生与博士后研究人员数量远远多于非研究型大学,研究能力是教师聘用以及升职的主要因素,拥有世界一流学者是研究型大学的决定性因素;
(3)注重国际化工作,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以增加学校的多样性;
(4)建立跨学科教育机制,提供跨学科的专业;
(5)提供必要的研究环境,比如大量的藏书以及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等,并且安置在适当的设施中;
(6)接受来自联邦政府的经费支持,并将经费多少当作区分I型与II型研究大学的标准;
(7)认识到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特殊作用,并支持一些公共艺术项目使其学生受益。
将上述特征与我校进行对照,从本科专业来看,目前我校招生专业为66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为跨学科教育提供了必备基础。此外在研究优先,必要的研究环境,政府拨款,公共艺术项目等方面也都呈现较为明显的研究型大学特征。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特别体现在世界一流学者严重不足、国际学生数量太少、跨学科教育不足三个方面。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
《博耶报告》是这样评价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来自本科生的学费收入是大学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来支持研究项目与研究生教育。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得到的却比付出的少。各大学在招生材料中骄傲地宣称拥有世界知名的教授、先进的设施和开拓性科学研究,但成千上万的学生直至毕业也未曾见过这些教授或亲身体验真正的科学研究。他们的老师可能是没有经过很好培训或根本不曾接受过培训的助教;还有一些是享有终身职位的教师,却只根据发黄的笔记讲授固定的内容。许多学生毕业时仍对不同知识间的关系一无所知,不知如何合乎逻辑地思考、条理清晰地写作或连贯地表达。除了可帮助他们得到第一份工作的文凭之外,大学给予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太少了。”
对照来看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上述现象同样存在,在某些方面可能更为严重。正如《博耶报告》里面谈到的,研究型大学往往把自身的真正价值限定在科研方面,高深的研究和本科教育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平面上,前者是愉悦、成名和奖励之源,而后者却只是用来维持大学的存在。然而,在1998年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相信他们与五年前相比,给予了本科教育更多的重视,这应该是《博耶报告》发表后,其建议能够在研究型大学真正发挥作用的最为重要原因。今天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似,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正在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本科教育在大学中的重要性并积极致力于推进本科教育的变革与体系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温《博耶报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博耶报告》中重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建议
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博耶报告》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新模式,即让本科生的就学体验成为研究型大学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大学应该利用研究生教育以及研究项目提供的大量资源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而不是挣扎着复制文理学院的特殊模式(文理学院生师比一般较低,教师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因此,应该认识到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就是存在于科研项目、本科课堂以及研究生培养中的探究、调查与发现,因而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发现者和学习者。《博耶报告》认为,所有研究型大学应该为学生的才智与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如下机会:
(1)通过探究而非简单地通过知识传递来学习的机会;
(2)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助力他们在大学期间、职业生涯以及个人生涯中的发展;
(3)尽可能深刻理解并欣赏艺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机会;
(4)仔细和全面做好毕业后准备的机会,不论他们是进入研究生学习还是获得第一份工作。
《博耶报告》认为,本科生进入研究型大学学习,应该有机会享有以下权利:
(1)有机会与有能力的高级研究人员一起工作,以获得帮助与指导;
(2)有机会进入用于科研工作的实验室、图书馆、研究室、计算机系统与音乐厅;
(3)有机会选择或者改变所学专业方向,有些专业方向是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
(4)有机会与不同背景、文化与经历的人以及不同知识层次学者(从新生到高级研究人员)接触。
因而,《博耶报告》认为,研究型大学必须使得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以及教师工作室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这样才能让教授们作为高级的学习者,成为学生们的同伴与向导。当研究型大学创造出这样的教育环境,那么它所造就的学生,将具有批判精神与解决问题的热情,具有清晰的思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还将由于具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就学经历而受益终身。
《博耶报告》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建议,包括:
(1)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
(2)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
(3) 依据一年级教学基础开展教育
(4)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
(5) 结合交流既能的培养进行课程学习
(6) 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
(7) 以“顶峰”体验作为本科教育的终结和高潮
(8) 培养研究生作见习教师
(9) 改革教师奖励制度
(10)培养团体精神
四、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途径
本部分将针对《博耶报告》10条意见里面的(1)、(2)、(6)、(8)、(9),结合我校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并探讨其可能发展途径。
1. 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
《博耶报告》强调:学习应该是基于导师指导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在研究型大学,要由那些既传递知识,又发现、创造和应用知识的人来教学生,要将本科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每门课程都应给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报告中给出的关于基于研究的学习建议包括:
(1) 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学生就应该在尽可能多的课程中参与科研;
(2) 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学生就应该学习如何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有效表达他们的工作;
(3) 本科生应该进行多领域的探索,以作为对本专业领域的补充与对照;
(4) 基于探究的课程应该鼓励联合项目与合作学习。
(5) 精心设计的实习可以将基于研究的学习变为学生的实际经历,应提供更多这样的实习机会。
上述五条建议中,第一条是关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从校内调查来看,我校本科生对于问题“和任课教师一起做研究”,回答“已经做了”的同学占19.8%[3],显然偏低,表明目前我校绝大多数课程仍然以知识传递为主。因而增加课程的研究性,是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
第二条是关于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校内调查中,对于“一年以来,你提交了多少篇课程论文或报告”,我校本科生选择“0篇”的为31.6%,选择“1-3篇”为45.4%;而有36.2%的同学认为自己大学学习生活对自己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提高不大[3]。显然由于学生完成的论文报告数偏少,对其质量要求也不高,我校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在美国,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课;同时,每一门课程,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将书面与口头能力的训练作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得看到的一篇文章里谈到,美国大学生受到的写作训练非常全面,比如会专门学习如何以外行而非内行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以保证他们能够更好应对职业生涯挑战。
第三条是关于跨领域的学习与探索。杜克大学推出的“杜克沉浸学习”,就是打破资金调配、学院之间沟通以及研究生院与本科生院沟通中的层层壁垒,推进构建跨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教师)和跨专业的课堂(学生)。这一点正是我校正在规划的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我校最近批准立项的一门关于设计的通识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师团队由四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将与学生一起探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等多个不同设计领域中的共性问题。该课程以其跨专业特点受到通识专家委员会的好评。我们也非常期待能够建立起机制,鼓励更多老师突破专业、学科、学院的界限,开设更多这样的课程,并以这样的课程为平台与其它专业老师以及所有学生一起开展跨专业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第四条是关于师生共同学习与学生合作学习。从校内调查来看,有79.4%的同学认为自己不经常在课外与任课老师讨论课程内容,有60.5%的同学认为自己不经常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课程任务。显然我校师生之间交流严重不足。这一方面是两校区办学和生师比偏高造成的,而师生之间没有形成学习共同体因而缺乏交流内容也是重要原因。此外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也有所欠缺,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是学生课外参与科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从调查数据看,37.4%的教师指导过SRTP项目[4]。统计结果表明参与SRTP学生比例在53%左右。对于“您认为学生在SRTP项目中的工作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是否有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您认为学生在SRTP中的工作对您本人的科研工作是否有所贡献”两个问题,接受调查的指导过SRTP项目的老师选择“有贡献”的比例均超过了80%。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部分老师已经真正成为高级学习者,与学生开展共同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回答“给学生布置的SRTP研究问题通常与哪一类课题紧密相关”时,高达43%的老师选择了“自拟题目”,而来自“本人承担的纵向项目”为18.46%,横向项目为10.77%,产品或生产实践项目不到10%。因而SRTP项目的研究性与实践性尚需进一步提升。
2. 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
《博耶报告》尤其重视新生第一年,认为新生入学第一年作为年轻人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重要转折期,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年要成为高中、学生家庭与大学这一更为开放、独立世界的桥梁;要通过前景展示激励学生。报告中指出,许多大学在新生课程和教学观念上常常最不令人满意。入门课程往往重复新生已学了多年的内容,而不是介绍扩展视野、使他们感到进步的新学科。因此,新生在需要最佳教学的时候实际得到的却是最糟的教育。
《博耶报告》建议:
(1)新生在第一年应该参加为新生而设的研讨班,每班人数要有限制,由有经验的教师上课,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
(2)每位新生都应该有合作学习的机会,如合作项目,口头或者书面作业的相互评论等。
(3)应认真设计新生教学计划,使其促成学生综合性、跨学科性和探究性的一年级学习经历。
从《三年回顾》给出的数据来看,接受调查的123所大学中的80%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以引导学生尽快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其中超过50%的大学的新生研讨课是综合性课程。
本学期,我校在2014级新生试点开设了15门新生研讨课,覆盖学生约400人。对这些新生研讨课提出的要求包括:小班化(不超过30人)、研讨式(研讨学时不少于1/3)、跨专业学生(本专业学生不超过50%)、高层次教师(教授以上)。从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课程反映较好,学生们兴趣很高,收获很大,教师们也从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体验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学科差异以及老师们对研讨课的认识不同,某些课程的开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仍然以讲授为主,或者开成了纯粹的导论课。我们认为,新生研讨课的关注点应该不在于向学生传递多少知识,而是应该构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他们一起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此,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等才是开设新生研讨课最为重要的目的。我们期待能够借助于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
3. 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
《博耶报告》指出,研究型大学要在未来的技术社会里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适合利用科技来教育本科生,他们的学生也应有最好的机会学习利用最新技术。而如何最有效利用现有技术,如何创造新的技术来改进教学,是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应该思考如何设计课程,通过技术丰富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同时,教师应关心如何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工具。此外,一个人可获得的信息越多,越需要判断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是很容易的,但是谁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大量的信息呢?谁来教他们分辨有价值的信息和干扰信息?答案就是靠学者们,靠那些经验丰富、专注并毕生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信息以发展知识的导师们。
尽管1998年的互联网远没有今天普及,大数据、云计算、MOOCs等这些炙手可热的词汇还远没出现,我们不得不钦佩《博耶报告》的作者们如此有预见性提出“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其建议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具有现实的意义。
下学期我校将引进教育部“爱课程”网SPOC课程平台,该平台主要服务于校内学生,为MOOCs课程建设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支持。根据自己课程进度安排,教师既可以自行建设视频、习题、考核等数字化资源,也可以将网上现有资源纳入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可以指导并考核学生的在线学习,同时开展网上的答疑与互动。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逐步从低效率、冗长乏味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探究式、项目式与研讨式的教学,真正实现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深度融合。
4. 培养研究生作见习教师
在生师比偏大的情况下,研究生助教可以有效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使老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此外,对于大班授课的课程,通过研究生助教主导小班研讨,可以推动探究式与讨论式学习,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学习。而研究生在担任助教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课程乃至对学科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准备任教的研究生来说,经历了一次最好的职业训练;而研究生助教通过助教培训与实践培养出来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主讲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能力,都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博耶报告》建议:
(1)应通过教学研讨班、有经验教师指导、定期讨论交流等形式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和支持;
(2)研究生课程要特别注重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教学和科研做准备。
(3)鼓励所有研究生创造性地利用技术手段。
(4)给予所有教学助理的补贴与要求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当。
(5)应对教学工作突出的研究生给予专门奖励,以鼓励他们从事教学,明确良好的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本学期我校共选拔了500余名一、二年级博士研究生以及80余名硕士研究生,担任了170门(近400门次)课程的助教。在学校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数学等学院又对《高等数学》等课程助教开展了专门培训。根据我校研究生奖助学金标准,目前研究生助教补贴为每个月1000元,每个星期工作时间为8个小时。我们为研究生印发了《研究生助教工作记录手册》,请他们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内容。我们希望研究生助教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教学助理和研究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在本学期第9周左右,我们对配备了助教的部分课程老师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对象共包含22门课程涉及16个学院,旨在了解我校研究生助教的工作情况。所有主讲老师均认为助教有效地减轻了他们工作负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相关课程研究生助教均已到岗参与教学工作,且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得到主讲教师的肯定。关于研究生助教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认为助教“熟练掌握”的主讲教师比例为59%,较熟练的为23%,认为助教基础薄弱的占18%。研究生助教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批改作业,其次为答疑及习题课、研讨和辅助教学、材料案例收集等,部分学生参与主讲教师教学信息化。
写到这里,我想起最近观摩了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小班研讨,感受颇多。围绕议题“中西医之辩”,研究生助教非常好地主导了整个研讨过程,既能够很好地调动同学,也能够非常好地控制节奏,还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源以及具备的中药提取科研背景给同学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看着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被我这样的老师认定很难主动在课堂上开口说话的本科生同学能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其中不乏精辟的论点甚至尖锐的争论,感觉很受鼓励和启发,我能深深感受到在助教背后老师们的辛苦努力。非常期待所有老师们都能给我们的研究生助教更多期待、鼓励、指导和支持,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为老师们的好助手和好同事。
5. 改革教师奖励制度
《博耶报告》认为研究型大学在科研和教学上都要追求高标准,因而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师奖励制度。报告中指出,很多研究型大学尽管声称他们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有效教学,但同时,人员任用和晋升可能完全着重于科研或创新能力。加薪时也只考虑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或者发表论文情况。因而,报告强调,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奖励制度一定要体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以及这样一个基本现实:本科生是大学经济命脉的血液,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而,报告建议:
(1)那些能够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应该得到适当的奖励,对于得到认可的杰出教师-学者应该给予额外的报酬。
(2)要评价好的教学总是困难的,但是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做法是可以观察到的。要促使各系和学院奖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做法,在评价发表的论文时,应象重视其学术贡献一样,重视其在教学法上面的贡献。
校内调查中,在回答“影响您教学投入的最主要原因”时,20.63%的老师认为是“职称晋升机制不合理”,17.13%认为是“考核绩效制度不完善”[5]。与之相对应,对于问题“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您所从事的专业教育有作用吗”,63%的专业老师选择了“非常大作用”,25%选择了“有一定作用”,只有1%的老师选择了“完全没作用”。针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至少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对其专业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20%左右老师(包括专业和基础课教师)认为晋升和考核绩效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其教学投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科研与教学是绝不能割裂的,我们的晋升与考核机制设计应该鼓励老师在两个方面的均衡投入和适度而高效的工作,并且特别应鼓励教师在将二者进行融合方面的努力。此外,在晋升与考核时,一定要将教师的教学创新与科研创新等同对待,当然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教学创新的时候应该用科研的方法来做,注重证据和效果。从教学奖励来看,在常规的奖励基础上,今年学校开展了“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项目的评选表彰活动。一方面,全校师生对该活动表现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对于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一方面老师们也对评选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晋升、考核与评奖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如何使得教学评价变得更具科学性,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们也在校内进行了调查。在回答问题“充分体现教学能力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时,有86.5%的老师选择了学生评价,61.71%的老师选择了“校级专家评价”,选择“院系评价”和“自我评价”老师有的41%左右。不难看出,老师们还是非常看重来自学生的评价反馈,这也与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做法相符合。但分析现有学生评教结果,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正在组织教授专家开展研究,以期建立更为完善的评教指标体系。
此外,在回答“赞同哪种促进教师的教学投入的改进措施”问题时,有54.72%的老师选择了“增加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的收益面”。今后我们将改革教改项目的申报、检查与结题方式,把教改项目向一线教师倾斜,以课堂实践效果作为结题评价的决定性因素。
五、结语
本文从《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两份报告出发,针对其中十个建议中的五个,即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研究生作见习教师、改革教师奖励制度,结合我校调查分析数据,对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发展途径。由于水平所限,其中很多认识还非常肤浅。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而言,深度融合的教学与科研,是推动其良性发展的最佳模式。而我们的机制体制均应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设计,才能够真正构建起具有交大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
致谢
本文中我校调查统计数据均来自“专业分析”、“课程分析”、“教师队伍分析”三个调研团队的研究分析报告,谨在这里对老师和同学们辛勤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ResearchUniversit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2] 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ResearchUniversit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ee Years After the Boyer Report.
[3]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学习情况调查报告》2014.
[4] 《西南交通大学教师队伍本科教学情况分析报告》2014.
[5]《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分析报告》2014.
作者简介:
郝莉,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导。1993年、1996年以及2003年分别于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SCI检索)发表论文20余篇;获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各1项,申请专利5项,提交3GPP提案2项;累计指导留学生、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研国家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创新引智计划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十一五重大专项LTE-Advance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赴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从事相关领域合作研究。担任美国IEEE学会成都分部主席,担任多个学术刊物以及国际会议的审稿人。主要研究兴趣包括MIMO检测与预编码、干扰管理与干扰对齐、多址接入与无线资源分配、高移动环境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