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作物科研获得重大突破 盐渍地上种出丰产粮

10.06.2015  11:17

  海南文昌市罗豆农场通往铺前镇的公路两旁,一边是绿意盎然的水稻田,一边是一片泛着金黄色的玉米地,十多亩玉米正散发着诱人的丰收气息,硕大的甜糯玉米粒颗颗饱满。

  也许你很难想象,孕育出这派丰收景象的土地,3个月前还是一片覆盖着白茫茫“盐渍”的无人问津荒地。就在这片平均含盐量1%、高度盐渍化的荒地上,海南大学农学院的专家团队硬是种出了估产813.25公斤/亩的玉米;在平均含盐量3%的超重度盐渍化土地上种活了品种多样的耐盐蔬菜。

  现场测产亩产玉米800多公斤

  6月2日,正值第二批玉米籽粒饱满即将收获时节,海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单位,并邀请专家对耐盐作物品种引进、试种与筛选示范基地里种植的玉米进行了现场测产。

  测产结果一出,亩产813.25公斤,当场便乐坏了自发前来现场观摩的附近村民。见此场景,一大清早便赶到田间地头参加观摩活动的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笑容满面地说:“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盐荒地上就收获了两茬子玉米,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据,都被农民朋友们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

  台风袭击良田变成盐渍地

  2014年7月、9月,不到60天的时间里,海南先后遭受超强台风袭击,致使岛内4万亩良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其中以文昌市罗豆农场和铺前镇的灾情最为严峻,有1万6千多亩田地瞬间由良田变成了盐渍地。

  台风过后,在拯救农田、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们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尝试着在被海水浸泡的农田上种植一些作物,但因土壤含盐量过高,试种失败了。随后又采取其它多种措施来降低农田盐度,但最后也因多种原因致使大面积农田无人问津,尽管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如免费提供种子、技术、资金支持等,许多农户在试种失败后还是渐渐失去了在盐渍地上种庄稼的积极性,最终选择抛田弃种而外出打工。

  “去年12月份我们到这里时,入眼处白茫茫一片,许多含盐量超高的土地上甚至寸草不生,”耐盐作物品种的引进、试种与筛选项目负责人、海南大学农学院江行玉教授回忆起初见这片盐渍地时的情景,至今仍觉历历在目。

  耐盐作物让农民看到希望

  3月6日,经过多次采样弄清土壤盐度、选种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后,江行玉的第一批吸水性强的甜糯玉米种子在经由他研制的作物耐盐生长调节剂浸泡处理过后,顺利地在示范基地里播种了。15天后,长势喜人的玉米苗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于是第二批种子随即又种到了地里。上个月,第一批玉米丰收了,如今第二批玉米也迎来了它们的丰收季。玉米的再次丰收,让本已对盐渍地失去种植信心的农户们“眼红了”,纷纷提出提前结束示范基地租约,要回荒地自家种植。

  如果说玉米的成功种植让农户们看到了希望,那么耐盐蔬菜的成功引种,则可为老百姓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除了种植了18亩玉米外,江行玉和他的团队还根据土壤的盐化程度分别种上了番杏、碱蓬、海蓬子、耐盐西红柿等耐盐蔬菜。

  目前,这些品种成活率很高,番杏所在的盐荒地盐度高达3.0%,但依然长势良好,其它几种蔬菜则比不过它的长势,产量没有达到预期。

  三到五年让荒原恢复成耕地

  “玉米生长周期短,在海南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事实已证明,经作物耐盐生长调节剂浸泡处理过的玉米种子,在盐荒地里仍长势较好,收益十分明显。其它几种耐盐蔬菜营养价值高,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等普遍高于普通栽培蔬菜,口感也好,虽是野生菜系且本地人对这些蔬菜认识不多,但目前中国北方市面上已有少量的番杏、碱蓬在出售,而且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对海蓬子进行规模开发种植,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蔬菜也能在我省这些盐荒地上创出大财富。”江教授对此大有信心。

  “我们的目标是改良土壤,降低盐度,争取在1—3年内,让中度盐渍化的海水倒灌地种上耐盐作物,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耐盐植物的脱盐效应,在3—5年内,逐渐将中度盐渍化农田改良成当地作物可生长的耕地,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江行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