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考研人】五年在职、“三战”成硕、考博中传 这位成大学子超励志
马卓恺,男,影视与动画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博士研究生。
从民办独立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毕业后,他在社会摸爬滚打五年,“三战”终成硕;研三下学期,他入职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8的央企——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西北公司西南分公司;毕业前夕最终收获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从众人眼里的“低起点”,他一路“逆袭”,他说:“一路走来,我有的只是努力,持续超越自我。”
“三战”成硕 屡败屡战
马卓恺今年31周岁。
时光倒转,14年前南山中学高2006级学生马卓恺,厌学、懒散、没有目标,少年一头扎进了武侠小说、漫画和电影的世界。全年级2300名学生,他的成绩徘徊在倒数40名左右。最终,高考总分336分(含35分少数民族政策加分),他进入了一所民办三本院校,学习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专业)。
上了大学,马卓恺如梦初醒,为了成为一名在行业立得住的影视从业者,他变得勤奋、上进。大二到大四三年间,他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做校园经理,负责招生工作。工作出于对朋友友情援手,又锻炼了自己的社会技能,这份工作贯穿了他的大学。
2012年12月,马卓恺第一次走进研考考场。大四毕业,走到人生岔路口,兼职的公司又可以为他提供免费培训,他抱着“顺便考考研”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他自诩“快乐考研”,备考过程十分轻松,结果第一次考研以英语、专业课双不过线的结果折戟。
他带着三本毕业的学历踏入社会,开始直面面包和牛奶的问题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在一家影视公司工作做编导,1000块钱的实习月薪拿了将近1年。虽然三年后工资涨到7000块,但“996”的社畜生活,挤压得生活没有一丝空隙,精神十分疲累。他跳槽到一家国企做了8个月的品牌策略。2016年,机缘巧合下,他回到本科母校担任编导专业的兼职老师,他终于有时间可以读书、看展、画油画,呼吸着学校自由空气,接触到年轻朝气的学生,还有每天学习提升的充实感,他爱上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下决心再次考研。2016年12月,他在职“二战”,目标成都大学。尽管这次相较于第一次考研学习态度、计划性、执行力都有明显改观,但在职考研精力分散,最终英语单科成绩与国家线相差1分。第三次考研为求“上岸”,他汲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辞职脱产全身心备考,请英语老师以一对一辅导猛攻英语。2018年4月,马卓恺28岁,终于等到了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屡败屡战,他却说从来都没有气馁和后退,“既然确定了目标,那么就付出不懈努力去实现他,向上攀高必然是不容易的。”
作为获奖嘉宾受邀参加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年会
考博中传 花开盛夏
5月30日,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生录取名单公布,马卓恺榜上有名。查询到录取结果,他形容“惊讶、欣慰、激动、反思,一时间心情复杂”。五年职场“摔打”、三次研考锤磨、硕士三年修炼,他终于通关,推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考博是马卓恺研究生入学时就确定的志向,“喜欢高校单纯的环境,未来想在高校发展,考博是必然,一是增加自己的学术积淀,二是学历是一块敲门砖。”
考博的路并不好走,难度系数高,尤其对于非985、211高校的非学术硕士。马卓恺知道,硕士研究生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更要心无旁骛做好备考博士这一件事,才能提升考取博士的机率。他还为自己制定了梯级计划,步步攀登,将研究生三年学习任务都细化,时间都填满。他从研一年开始,他已经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收集目标学校及导师信息;研二时,广泛阅读文献资料提高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学术课题,以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共同刺激自身学术积淀增加;到研三,有针对性地阅读目标院校参考书目、书评和学术论文,并时刻关注目标导师研究动态,全力做好考试准备。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全力备战:“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不要考虑太多,只管做就行了,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马卓恺考博选择了中传广告学专业。中传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一流高校,广告学更是其中的王牌专业,目标导师丁俊杰更是学界“大拿”。广告学属于实务型学科,马卓恺既具备一定的创作基础,又有五年职场历练,具备一些竞争优势。
中传的博士研究生初试考两门,一门文史哲综合,一门学术写作,主要考察哲学、传播学、思想史、文学史相关理论涵养和论文写作能力。复试有自我介绍、专业理论能力测试、学术水平介绍、综合能力测试、英语口语五个环节,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英语交流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经历了中传的考试,真正了解了中传的题型和侧重,他更明确了自己当下理论积淀与博士研究生标准的差距,也奠定了持续文献阅读、论文撰写、承担课题的自我完善方向。
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他已经有着清晰的规划,像过去三年备考博士一样。“从数智广告切入,研究中国公益视频广告的发展走向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博一、博二、博三……每一年,参与多少课题、实习、发表多少篇论文、出专著,他都量化在自己的头脑中。
作为获奖嘉宾受邀参加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左一为马卓恺)
努力 即刻开始
“没有很牛的学长,只有打不死的小强。” 读研之前,他以导演和撰稿身份参与过的两项横向课题,甚至都没能留下自己的署名;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20余篇,直到研三才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北大核心;作品获奖级别从校级到国家级,背后是投递的比赛作品有70%石沉大海;被导师树立成榜样,激励学弟学妹的另外一面,是除了吃饭睡觉、拍摄作品、参加活动,就泡在图书馆的日常——三年,他“打卡”图书馆超过500次。
研究生阶段马卓恺最珍视的获奖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主办的2019-2020年度影视作品推优活动暨第十届“学院奖”,这是学界顶级的影视比赛,他斩获了比赛纪录片单元(学生组)一等奖。他参赛的纪录片作品《昼夜》全部实拍,素材是他2020年春节期间蹲守梓潼县公安局拍摄的内容。除夕那天,在万家灯火通明,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周围是庆贺声欢笑声,而他在寒风中拍摄了一整夜。
他说“上岸”了想感谢的人有很多,特别想感谢的是导师李茂华老师、影动学院副院长王珏殷老师。“研究生期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课题成功立项。三年硕士期间,李老师单辅导我论文写作的次数累计已超过50次,是她让我具备了一名研究生应有的理论研究能力;王老师对我备考的一路都十分关心,作为考博过来人,除了提供考博备考建议、为我引荐博士生导师外,还在复试之前,介绍了自己的同门,从应试角度为我提供实用建议。是李老师和王老师为我打开了步入更高学术研究阶段的大门,也让我有能力去往更广大的世界,查拟录取的结果后,也第一时间与他们分享了喜讯。”
本科毕业时,在求职市场上不具优势。如今,通过层层试炼,他顺利通过了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西北公司西南分公司三轮严格面试,成功入职。我们的采访延宕一月有余,因为他一直很忙,在学校与单位间往返。采访总是见缝插针地进行。考博结果尘埃落定,他提出辞职,但正遇上公司忙碌时刻,他感激公司的伯乐之恩,想尽力做完手头的工作,顺利交接。
在公司工作的过程中,他说其实很多需要处理的事情都会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基于现有的知识储备,对将处理的事情没有经验,但暂时“不会”并不可怕,敢于尝试敢于挑战让她一往无前。
与同学们的毕业照(前排为马卓恺)
“我称不上励志,勉强只能算是努力。我对‘任何时候努力都不算晚’的理解是努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积极往往都比消极好。如果现实世界真的有神,那一定是持续超越自我的人。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收获是勤能补拙。只要死磕到底,‘不可能’也有超过65%的概率变为‘可能’。”
从校园到职场再回归校园,近10年的世事磋磨,岁月回馈他通透和成熟,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和坚定的方向,而“从此刻开始行动”的人生信条导引着他一路“闯关夺隘”,迎来人生的“革命”,有机会触摸人生的另一番风景。他说:“挫折一定会有,而且总会有,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修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这些人生中的必修课。”
编辑:闵秀玲 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