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龙门山脉寻觅消失的千年古城
6月5日,茂县土门镇,考古工作者在山间古道进行考察,发现一处人工修筑的痕迹。
考古工作者在龙门山脉寻找古城遗址。
山间古道,绿树掩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摄影杨涛
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绵延200多千米的龙门山脉起起伏伏,在东西两麓孕育出汉羌两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在这,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黄土里发酵。近年来,山脉的两侧,新石器时代遗址相继出土:东麓,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发现,开启了岷江河谷的先民密码;在山脉的西麓,什邡桂圆桥等遗址的面世,则掀开了成都平原文明源头的面纱一角。
细考遗址的文物,考古专家发现,两麓的遗址,呈现出较高相似的文化面貌。专家相信,道一风同并非偶然,一条古蜀道曾经存在。5千年前,部分东麓的先民翻过平均海拔3000米的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繁衍生息。
6月5日,一支考古探险队伍来到四川阿坝州,攀爬龙门山脉。在茂县土门,海拔2000米的山腰间,随着脚下的山路豁然开阔,一条废弃三十年的古蜀道惊现眼前。道路宽2米,容得下3匹马通过,可谓古代的“高速路”。据初步考证,道路废弃了三十多年。
古道寻踪"
龙门山脉探索古蜀道
6月5日,阿坝茂县,“古蜀文明早期遗址调查-穿越龙门山脉”考古行动启动。行动的实践者,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德阳、阿坝等地文博机构组成的“古蜀文明先遣队”。他们要共同调查龙门山脉遗址,探索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
第一站,土门乡。10点半,考古探险队从茂县县城出发了,抵达羊坪村后,当地居民付玉章带领着他们,挺进龙门山脉。寻找一个古城遗址是当天的探索目的,而遗址的线索,正是付玉章提供的。
考古院万娇是古蜀文明早期遗址项目的负责人,上个月,付玉章告诉她,在茂县土门,有一个古城,后来在汶川地震时,被填埋了。这引起了她的兴趣,去年,她在看电子地图时,就留意到在土门,有一个叫“古城”的地方。
万娇说,茂县发现过许多重要遗址,年代悠远,遗存丰富。但所发现遗址都是先民聚落点,一直以来,诸如成都平原距今4500年的宝墩文化那样,由城墙围住的古城遗址,并未出现过。阅读资料方觉浅,于是,接到线索后,她决定躬行前往。就在下决定时,另外一个想法萌发——寻找茂县先民通往成都平原的古蜀道。
去茂县,这个想法在万娇心里萦绕了很多年。龙门山西麓岷江河谷,从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陆续传入。在茂县的岷江上游地带,七八处早期遗址,在六年间陆续被发现。每每读到新发现的资料,她都会发出疑问:先民如何从龙门山脉西麓,大约海拔1500-2000米的居住地域,越过平均海拔3000米的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她相信,在古文明繁盛的背后,一定有一条传播之路,通向远方。
而在土门乡,曾经发现的下关子遗址,串起了古蜀文明史前遗址文化序列。它是茂县营盘山文化与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中界点,证明了岷江上游是古蜀文化源头之一。
万娇猜想,早期的川西北先民想要进入成都平原,应该会经过土门。
古城疑云"
疑似古城,但更像军事要地
有人说,茂县只不过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在土门乡,起起伏伏的山峦在云雾中影影重重,山上的小屋像是天空中落下的星星,散落在白云深处。
群山环绕间,向导付玉章找到了即将攀援的高川粮子山。与周围的“大哥哥”相比,它不算出名,少有人踏入。沿着倾斜的山路驾驶,越野车师傅铆足了劲,猛蹬油门。行驶到四分之一山腰时,车路没了。一条密草掩映的小路,弯弯曲曲地镶嵌在陡坡之中。
徒步,队员们从海拔千余米处,开始攀爬。翠色的绿意在山间弥漫。山的对面,是雄浑高耸的九顶山,状若腾空巨龙。抬头望雪山,一路上,队员们都行走在“去散千峰白,雪凝万壑丹”的意境中。
行至半山腰,付玉章停了,指了指对面,望向九顶山旁边一座山峰的山腰,“看,古城就在那。”
顺着付玉章的指向,万娇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尽头,找到山脊旁的一块狭长地带。“那?”万娇反复确认后,沉默了一阵,问道:“古城?那个地方看上去很险。一旦有泥石流或者滑坡,非常危险。”
“是吗?那里一直都住着人家,七八十岁的太婆们说,他们的上辈也叫它‘古城’。”
面对确有把握的付玉章,万娇疑惑起来。茂州扼川西要隘,在古代曾被列为军事重地。而眼前这座所谓的“古城”,所处位置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曾经的军事要地,易守难攻。山脊之间,行走不便,而且远离交通线路。在那,古代先民很难建立生活系统。
“不太可能是古城。”万娇说,此后,她还将做进一步考察,探索附近有没有其他平地。